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历史测量,学科思维,学科能力测量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1)07-0043-03
一、问题的提出
深化高考改革是推进教育领域改革的关键项目,久为世人瞩目。对于考试机构来说,推进高考改革最重要的抓手就是深化考试内容的改革。深化考试内容的改革不仅要有宏观的理论认识,更需要在各个学科的实践中落实与反思。因此,历史学科高考内容的深化改革势在必然,亟待人们重视。
《2010年课程改革后高考命题工作调研报告(历史学科)》指出:目前中学历史教学遭遇重大挑战,最关键的是师生们对课标、考纲与教材三者关系把握不到位,疑惑很多。本着积极引导中学教学、实现教与考良性互动的目的,明确历史高考内容的改革,对于引导中学历史教学意义重大。
在笔者看来,历史学科高考内容改革的方向是凸显学科能力的考查,强调学科思维与学科素养的关注、注意测量内容与测量结果的衔接。深化改革的具体内容有三:一是厘清教学内容范围与深度的区别,解决教师心中考什么的疑惑,提醒师生实现从考什么到考到哪个程度的转变;二是理清教学效果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解决师生心中怎么答的疑惑,启示师生实现从答什么到可以怎么答的转变;三是看清学科能力培养的阶段性与整体性,解决师生心中为什么学、学什么的根本性疑惑,要求师生实现能力学习与素养提高的统一。
学科内容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简单目标化的产物。学科内容的改革最忌简单化和教条化。换言之,内容考查的改革不是确定几个目标,就可以快速推行,而是要不断试验,不断思考。因此,学科内容的改革需要教与考之间的互相探讨,需要长期的实践经验的积累与反思。
二、实践个案的启示
深化学科内容的考查,并非一时之兴,更非头脑风暴式的想法,而是长期历史测量实践自觉反思的结果。多年来的高考实践,始终尝试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的测量探索,取得了众所周知的成果。但是,建立完整的学科测量能力体系,并以此指导教学和测量,依然任重道远。目前高考研究的核心任务是需要再丰富的测量实践,从中摸索经验、总结规律。以今年新课标文综的40题为例,对于历史学科考查内容的深化,颇有启示。
《历史教学》编辑部曾在2010年秋专门组稿,讨论新课标文综的40题,众多专家、教师各抒己见,对于教与考两个部门的互动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但是,该题的讨论更多围绕命题的效果、考查的得失展开,对于更深远的测量意义缺乏较为深刻的分析,稍以为憾。
从历史测量立意角度来看,该题所考查的内容、教学内容和学术内容之间的关系值得重视。明清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欧工业革命、历史唯物主义史观是本题考查的基本内容。中学历史教学能够明确教学内容的是明清经济发展、西欧工业革命。围绕此题可能涉及的学术热点有明清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工业革命、中西经济发展比较、唯物史观等。因此,三者的内容范围和深度存在一定的距离,考查内容虽然比较集中,而涉及学术范围则很宽泛。但是,三者有着天然的共同之处,就是该题立意的主旨所在,讨论明清时期中西经济发展的比较问题。很多中学教师认为,“资本主义萌芽”的讨论已经过时,现在的史学研究成果难以普及,因此指责该题考查立意有随意之嫌。殊不知,本题的启示正是,旧的史论可以推翻,但是所针对的问题无法回避。资本主义萌芽是否是伪命题,史学界尚无定论。但是,明清时期中西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与发展情况,却始终是中国史学界关注的核心课题。在这样的重要问题上,各种史料自然层出不穷,各种史观也尽显风采,这样的学术讨论只会加深我们的认识。当然,学术研究跟历史测量有着一定的距离。换句话说,历史测量并非考查对学术热点的熟悉程度。历史测量需要给各个答案提供空间,让各种能力都有足够的空间展示。因此,考查的内容可以既是教学重点,也是学术热点。对于师生来说,考什么,不仅仅包括知识的范围,更包括能力的程度。对于同一知识,同一教学重点,可以测量不同层次的能力。说的更通俗一些,同一个教学内容,考试可以年年考。有关明清时期中西经济发展的问题,很多老师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也在情理之中。
从历史测量效果的角度来看,该题第一、二问提供比较固定的标准答案,而第三问提供了一个比较开放的答案,要求学生展开论述。这样呈现梯度的测量设计得到部分老师的肯定,但更多老师对于这种开放性试题表示很大的忧虑。怎样控制主观题的开放度,怎样合理地展示学生的学科思维层次,始终是历史测量关注的核心问题。本题答案之所以力图开放,最重要的考虑是怎样合理的、完整的展现学生学科思维的差异。对于一个有材料、有中心的史学命题,怎样论述,怎样甄别史料、选载史料,形成史论结合,这是开放性试题的魅力所在。但是,测量效果涉及内在复杂的一体性问题。开放性试题不仅要求命题设置的科学与精巧,同时更需要阅卷的主动、积极与负责。夸张地说,良好的阅卷才能完全实现命题的立意,否则也会葬送命题的良好立意。对于该题“历史前提”怎样理解,怎样展开,怎样论述?这是一个尝试。不同省份对于该题的评卷差异很大,但是,注重学生思维差异,注意学科能力把握仍是大家的共识,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对于理想的测量效果来看,这样的题目评卷应该更加精细化、个性化,应该区别对待,不能过分条块化、要点化。从反馈的学生试卷来看,学生对于这样的试题不适应,大家对于学科思维认识不清,对于学科能力考查目的不明确,不能主动应变。这样的开放性试题,不仅考查学生,也考查评卷,更考验了命题本身。对于这样的测量效果,应该更加实际、更加宽容地看待,而不是简单依据教学效果。这样的问题,学生并非要教师专门讲到,也不应该采取专门应对式复习,而是应注重基本能力、基本素养的培养。在这样的意义上,测量效果只能在某种程度上呼应教学效果。只有从长远的学科素养培养和学科能力培养来看,两者才会呈现内在的本质统一。
从历史测量目标角度来看,学科能力与学科素养始终是测量的重点目标。怎样在测量实践中综合考查各种能力,辨别不同层次的能力水平,始终是历史测量的重要任务。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处理能力,对史论的提炼与归纳能力,以及史论结合的基本素养。对于学生来说,本题中所涉及的各种知识点需要重点复习,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但是,对于史论结合、处理材料、提炼观点,这是学科的基本素养,需要长期培养才能形成。就此题而言,了解学术动态,能够提出新观点,固然可以成为本题的出彩之处;对学术状态不甚了解,但是熟练掌握知识,深刻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应该同样也能够出色作答。从这个角度来看,历史材料及其利‘用,只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展示自己学科思 维能力的场域(或平台)。这样场域的提供,应该考虑不同层次、不同种类个体的展示,而不应该是简单的规定可以展示的结果。就如同作文一样,在一个主题要求下,你可以再自行命题,采取不同文体,也没有一个标准范本供判卷参考。在这一层面上说,历史学科大型主观题的开放度与思维层次的考查,值得认真探讨。我们不仅要考查基本知识、具体知识,更重要的是考查长期培养形成的特殊的学科能力,这样才能达到历史测量的真正目标。
三、反思及建议
深化学科内容考查的改革,不仅仅是测量本身的工作,同时也是从更长远的角度,深化教与考的合作,实现测量全面评价的重要工作。历史学科高考内容的深化改革,最迫切需要开展的工作是,应该充分考虑学科的特性,同时兼顾教学的普遍规律,通过具体的测量实践,总结有用经验,扎实推进教与考的互动,共同研讨学生成长规律。
建立学科能力测量体系,是推进学科内容改革的基础性工作。科学的学科能力测量体系,不仅包括明确的测量能力目标体系,同时也应该包括与之相适应的有关教学目标与课程实施的培养计划。深化推进教与考两方的反思与共同实践。才能切实完整学科能力培养体系。建立学科能力测量体系,并非一个简单的模式化推进工程,而是一个实践性反思过程。它不是拿出一个模子就能推广的简单事情,而要在各地实践既定目标中不断反思与修改。它最终必定是一个反复相互适应,不断推进的过程。
明确学科特性、总结培养规律是核心问题。能力体系的学科化是整个考试内容改革的关键。历史学科最本质的能力的实质与内涵怎样确定?怎样在历史教学中探讨与推广?怎样通过教与考两方面的共同探索、共同实践,最终实现学科能力的健康培养与考查?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教学实践和测量实践中反复讨论和验证。
加强教与考的联系,是深化全面评价的途径。教学与测量的一体化,必将是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教与考两方面必须加强深度合作,尤其从学科的路径出发,探索教学与测量的学科结合目标,才能共同实现对学生的整合培养与全面评价。测量内容的深入改革,必定启发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培养模式的改变。与之相随的是,评价方式的变化,也将带来整个教与考模式的变化。在这个意义上讲,全面评价才能真正在课程实施中落实,教与考才能实现真正的良性互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1)07-0043-03
一、问题的提出
深化高考改革是推进教育领域改革的关键项目,久为世人瞩目。对于考试机构来说,推进高考改革最重要的抓手就是深化考试内容的改革。深化考试内容的改革不仅要有宏观的理论认识,更需要在各个学科的实践中落实与反思。因此,历史学科高考内容的深化改革势在必然,亟待人们重视。
《2010年课程改革后高考命题工作调研报告(历史学科)》指出:目前中学历史教学遭遇重大挑战,最关键的是师生们对课标、考纲与教材三者关系把握不到位,疑惑很多。本着积极引导中学教学、实现教与考良性互动的目的,明确历史高考内容的改革,对于引导中学历史教学意义重大。
在笔者看来,历史学科高考内容改革的方向是凸显学科能力的考查,强调学科思维与学科素养的关注、注意测量内容与测量结果的衔接。深化改革的具体内容有三:一是厘清教学内容范围与深度的区别,解决教师心中考什么的疑惑,提醒师生实现从考什么到考到哪个程度的转变;二是理清教学效果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解决师生心中怎么答的疑惑,启示师生实现从答什么到可以怎么答的转变;三是看清学科能力培养的阶段性与整体性,解决师生心中为什么学、学什么的根本性疑惑,要求师生实现能力学习与素养提高的统一。
学科内容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简单目标化的产物。学科内容的改革最忌简单化和教条化。换言之,内容考查的改革不是确定几个目标,就可以快速推行,而是要不断试验,不断思考。因此,学科内容的改革需要教与考之间的互相探讨,需要长期的实践经验的积累与反思。
二、实践个案的启示
深化学科内容的考查,并非一时之兴,更非头脑风暴式的想法,而是长期历史测量实践自觉反思的结果。多年来的高考实践,始终尝试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的测量探索,取得了众所周知的成果。但是,建立完整的学科测量能力体系,并以此指导教学和测量,依然任重道远。目前高考研究的核心任务是需要再丰富的测量实践,从中摸索经验、总结规律。以今年新课标文综的40题为例,对于历史学科考查内容的深化,颇有启示。
《历史教学》编辑部曾在2010年秋专门组稿,讨论新课标文综的40题,众多专家、教师各抒己见,对于教与考两个部门的互动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但是,该题的讨论更多围绕命题的效果、考查的得失展开,对于更深远的测量意义缺乏较为深刻的分析,稍以为憾。
从历史测量立意角度来看,该题所考查的内容、教学内容和学术内容之间的关系值得重视。明清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欧工业革命、历史唯物主义史观是本题考查的基本内容。中学历史教学能够明确教学内容的是明清经济发展、西欧工业革命。围绕此题可能涉及的学术热点有明清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工业革命、中西经济发展比较、唯物史观等。因此,三者的内容范围和深度存在一定的距离,考查内容虽然比较集中,而涉及学术范围则很宽泛。但是,三者有着天然的共同之处,就是该题立意的主旨所在,讨论明清时期中西经济发展的比较问题。很多中学教师认为,“资本主义萌芽”的讨论已经过时,现在的史学研究成果难以普及,因此指责该题考查立意有随意之嫌。殊不知,本题的启示正是,旧的史论可以推翻,但是所针对的问题无法回避。资本主义萌芽是否是伪命题,史学界尚无定论。但是,明清时期中西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与发展情况,却始终是中国史学界关注的核心课题。在这样的重要问题上,各种史料自然层出不穷,各种史观也尽显风采,这样的学术讨论只会加深我们的认识。当然,学术研究跟历史测量有着一定的距离。换句话说,历史测量并非考查对学术热点的熟悉程度。历史测量需要给各个答案提供空间,让各种能力都有足够的空间展示。因此,考查的内容可以既是教学重点,也是学术热点。对于师生来说,考什么,不仅仅包括知识的范围,更包括能力的程度。对于同一知识,同一教学重点,可以测量不同层次的能力。说的更通俗一些,同一个教学内容,考试可以年年考。有关明清时期中西经济发展的问题,很多老师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也在情理之中。
从历史测量效果的角度来看,该题第一、二问提供比较固定的标准答案,而第三问提供了一个比较开放的答案,要求学生展开论述。这样呈现梯度的测量设计得到部分老师的肯定,但更多老师对于这种开放性试题表示很大的忧虑。怎样控制主观题的开放度,怎样合理地展示学生的学科思维层次,始终是历史测量关注的核心问题。本题答案之所以力图开放,最重要的考虑是怎样合理的、完整的展现学生学科思维的差异。对于一个有材料、有中心的史学命题,怎样论述,怎样甄别史料、选载史料,形成史论结合,这是开放性试题的魅力所在。但是,测量效果涉及内在复杂的一体性问题。开放性试题不仅要求命题设置的科学与精巧,同时更需要阅卷的主动、积极与负责。夸张地说,良好的阅卷才能完全实现命题的立意,否则也会葬送命题的良好立意。对于该题“历史前提”怎样理解,怎样展开,怎样论述?这是一个尝试。不同省份对于该题的评卷差异很大,但是,注重学生思维差异,注意学科能力把握仍是大家的共识,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对于理想的测量效果来看,这样的题目评卷应该更加精细化、个性化,应该区别对待,不能过分条块化、要点化。从反馈的学生试卷来看,学生对于这样的试题不适应,大家对于学科思维认识不清,对于学科能力考查目的不明确,不能主动应变。这样的开放性试题,不仅考查学生,也考查评卷,更考验了命题本身。对于这样的测量效果,应该更加实际、更加宽容地看待,而不是简单依据教学效果。这样的问题,学生并非要教师专门讲到,也不应该采取专门应对式复习,而是应注重基本能力、基本素养的培养。在这样的意义上,测量效果只能在某种程度上呼应教学效果。只有从长远的学科素养培养和学科能力培养来看,两者才会呈现内在的本质统一。
从历史测量目标角度来看,学科能力与学科素养始终是测量的重点目标。怎样在测量实践中综合考查各种能力,辨别不同层次的能力水平,始终是历史测量的重要任务。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处理能力,对史论的提炼与归纳能力,以及史论结合的基本素养。对于学生来说,本题中所涉及的各种知识点需要重点复习,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但是,对于史论结合、处理材料、提炼观点,这是学科的基本素养,需要长期培养才能形成。就此题而言,了解学术动态,能够提出新观点,固然可以成为本题的出彩之处;对学术状态不甚了解,但是熟练掌握知识,深刻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应该同样也能够出色作答。从这个角度来看,历史材料及其利‘用,只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展示自己学科思 维能力的场域(或平台)。这样场域的提供,应该考虑不同层次、不同种类个体的展示,而不应该是简单的规定可以展示的结果。就如同作文一样,在一个主题要求下,你可以再自行命题,采取不同文体,也没有一个标准范本供判卷参考。在这一层面上说,历史学科大型主观题的开放度与思维层次的考查,值得认真探讨。我们不仅要考查基本知识、具体知识,更重要的是考查长期培养形成的特殊的学科能力,这样才能达到历史测量的真正目标。
三、反思及建议
深化学科内容考查的改革,不仅仅是测量本身的工作,同时也是从更长远的角度,深化教与考的合作,实现测量全面评价的重要工作。历史学科高考内容的深化改革,最迫切需要开展的工作是,应该充分考虑学科的特性,同时兼顾教学的普遍规律,通过具体的测量实践,总结有用经验,扎实推进教与考的互动,共同研讨学生成长规律。
建立学科能力测量体系,是推进学科内容改革的基础性工作。科学的学科能力测量体系,不仅包括明确的测量能力目标体系,同时也应该包括与之相适应的有关教学目标与课程实施的培养计划。深化推进教与考两方的反思与共同实践。才能切实完整学科能力培养体系。建立学科能力测量体系,并非一个简单的模式化推进工程,而是一个实践性反思过程。它不是拿出一个模子就能推广的简单事情,而要在各地实践既定目标中不断反思与修改。它最终必定是一个反复相互适应,不断推进的过程。
明确学科特性、总结培养规律是核心问题。能力体系的学科化是整个考试内容改革的关键。历史学科最本质的能力的实质与内涵怎样确定?怎样在历史教学中探讨与推广?怎样通过教与考两方面的共同探索、共同实践,最终实现学科能力的健康培养与考查?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教学实践和测量实践中反复讨论和验证。
加强教与考的联系,是深化全面评价的途径。教学与测量的一体化,必将是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教与考两方面必须加强深度合作,尤其从学科的路径出发,探索教学与测量的学科结合目标,才能共同实现对学生的整合培养与全面评价。测量内容的深入改革,必定启发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培养模式的改变。与之相随的是,评价方式的变化,也将带来整个教与考模式的变化。在这个意义上讲,全面评价才能真正在课程实施中落实,教与考才能实现真正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