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0894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25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发布年度:
[期刊论文] 作者:孟继高,,
来源:湖北教育 年份:2000
写教学设计,就是教者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把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对教学方法的设想。根据教学需要所安排的比较科学的程序写出来,供自己教学时使用或供同行们教学时参考...
[期刊论文] 作者:孟继高,,
来源:小学阅读指南 年份:2002
揣摩得多,才能理解得透。...
[期刊论文] 作者:孟继高,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 年份:1998
《镜泊湖奇观》是一篇阅读课文.教学本课,要紧紧围绕“事物的静态和动态”这一训练重点,抓住一个“奇”字,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通过本课学习,领略镜泊湖的美丽景色,获得...
[期刊论文] 作者:孟继高,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 年份:1998
“主动”是相对于“被动”而提出来的,这是当前作文教学改革的需要,有人把它纳入了“开放性作文”范畴。“主动寻源”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因为认识事物的主体是学生。学生...
[期刊论文] 作者:孟继高,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 年份:1998
“九义”教材第八册中《她是我的朋友》一文是对学生进行情感训练的好教材.从语言所表达的中心来看,课文的情感内容非常强烈.文中的主人公小男孩阮恒,在“她”和“我”、...
[期刊论文] 作者:孟继高,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 年份:1999
《瀑布》(义务教材六年制小语第五册)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首诗歌。全诗按照观察顺序由远及近,从声到形描绘了瀑布雄伟壮丽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的深厚感情...
[期刊论文] 作者:孟继高,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 年份:1999
义务教材中高年级每一组课文,从思想内容上或是语言形式上,小到词句,大到篇章,都有一定的联系。这些联系纵横交错,实际上已形成了一个联系网络。但在这个网络中,却有着较...
[期刊论文] 作者:孟继高,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 年份:2001
...
[期刊论文] 作者:孟继高,
来源: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年份:2000
...
[期刊论文] 作者:孟继高,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 年份:1999
《灯光》是第十二册第二组的一篇阅读课文。这篇课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励我们要学好本领,建设好...
[期刊论文] 作者:孟继高,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 年份:1998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实践“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思想呢?教师与学生、教与学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二者在教学中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依据这一原理,我们可以抓住“两点...
[期刊论文] 作者:孟继高,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 年份:2000
...
[期刊论文] 作者:孟继高,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 年份:1997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始于“教”,终于“学”.我们在设计板书时,不仅要考虑“板书什么内容”和“用什么形式板书”,还要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板书”.每设计一幅...
[期刊论文] 作者:孟继高,
来源: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年份:2000
写教学设计,就是教者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把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对教学方法的设想。根据教学需要所安排的比较科学的程序写出来,供自己教学时使用或供同行们教学时参考...
[期刊论文] 作者:孟继高,
来源: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年份:2001
教师离不开教学,教学离不开教研,这是不争的事实。孔夫子教出了不少名弟子,他是边教边研边创,因而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信奉他,尊崇他。曾教过小学的叶圣陶先生,被广大教育工作...
[期刊论文] 作者:孟继高,
来源:湖北教育 年份:1999
《詹天佑》一课第五自然段,以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为例,说明詹天佑根据不同地势采用不同的工作方法,表现了他的智慧。红安县实验小学杨清勇老师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自...
[期刊论文] 作者:孟继高,
来源:湖北教育 年份:1997
《冬眠》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以观察刺猬为例,讲动物是怎样冬眠的。文章通过刺猬冬眠的情况告诉人们,低温是促成动物冬眠的主要原因,再现了作者细致观察刺猬冬眠的情形,...
[期刊论文] 作者:孟继高,
来源:湖北教育 年份:1998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这句话告诉我们,小学的作文能力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认识事物能力,二是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在这...
[期刊论文] 作者:孟继高,
来源:湖北教育 年份:1998
教学中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就是在被人们称之为“应试教育”的年代里,也是教育界所关注的焦点之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观念已经...
[期刊论文] 作者:孟继高,
来源:湖北教育 年份:2000
一位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孤狸和乌鸦》一课,在揭示道理之前,设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读了这篇课文,你是喜欢孤狸还是喜欢乌鸦?”学生的发言很有趣: “我谁都不喜欢。...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