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1028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23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郭美星,, 来源:孔子研究 年份:2012
老子站在大道的立场上,认为"仁义"的出现是社会"失道"后的结果,因此,提出了"绝仁弃义"的观点,主张通过绝弃"不仁不义"、绝弃"假仁假义"和绝弃"大仁大义"这三个阶段来实现"民...
[期刊论文] 作者:郭美星,, 来源: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年份:2015
在先秦道家看来,"道"没有明确的形体,超乎世俗认知,非人类的"视"、"听"、"抟"、"言"等所能认识和把握,因而指出"道"不可道。然而,老庄并没有放弃对"道"的阐发,而是采用了特殊...
[期刊论文] 作者:郭美星,, 来源:云南社会科学 年份:2012
在先秦道家思想中,存在著“为学”与“为道”这两种认知方式,其中“为学”指的是对世俗之学的认知,“为道”强调的是对大道的体认。从本质上讲,“为道”是对“为学”的“绝弃”。......
[学位论文] 作者:郭美星,, 来源:南京大学 年份:2004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Back to yield...
[期刊论文] 作者:郭美星,, 来源: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年份:2015
老子从道德与万物的关系以及道与德之关系的角度阐述了"德"之重要性。在老子看来,有德者方能体道,无德者即无道。他还从"上德"与"下德"的角度入手,提出了"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会议论文] 作者:郭美星,, 来源: 年份:2004
"玄佛合流",顾名思义,指的是产生于中国魏晋时期的玄学和汉末起被传入中国后的佛学之间的关系,对于这二者的关系到底如何,学术界至今说法不一,且都持之有据,言之成理。比...
[期刊论文] 作者:郭美星,, 来源:宁波通讯 年份:2004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Back to yield...
[期刊论文] 作者:郭美星,, 来源: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知天命”是成就儒家君子人格所必备的前提条件,按照古代“天人相分”与“天人合一”的理论可以得知,对“天命”的认知不能离开对“性与天道”的体认。然而,“夫子之言性与天道......
[期刊论文] 作者:郭美星, 来源: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年份:2015
先秦道家在处理“道”与“利”的关系时,首先肯定了人的正当利益诉求,肯定了功利的正当性及人求生的合理性。但道家也看到了过分执着于利益的诉求,往往会走向事物的对立面,带来意......
[会议论文] 作者:郭美星;, 来源:2014年中国武义·江南养生旅游论坛暨全域化生态养生旅游研讨会 年份:2014
  儒家作为中国文化的主干,在其哲学思想中有着丰富的生态智慧。这种智慧体现于儒家在"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基础之上,看清了人的存在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即《易传·序卦传》所......
[会议论文] 作者:郭美星, 来源:首届中国传统智慧与现代管理国际论坛 年份:2013
  从《武经七书》的论述来看,兵家学者对于战争,从来都不是以侵略、霸道、得利为最终目的。相反,兵家思想中始终贯穿着"道德"这一主线,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通过发动"义战",彰显......
[期刊论文] 作者:郭美星, 来源:宁波通讯 年份:2021
在《论语·季氏》篇中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 学而知之者,次也, 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将人分为生知、学知、困知、困而不学等四种不同的致知形态。《中庸》延续了这一观点,将知与行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及至宋明理学,对格物致知......
[期刊论文] 作者:郭美星, 来源:宁波通讯·综合版 年份:2020
在中国古代读书人的内心世界中,“格致誠正,修齐治平”是一生的理想,而“格物致知”又是实现这一理想的前提。通过“今日格一物得一物之理”“明日格一物得一物之理”的“慢”功夫,一步步走向“下学而上达”,最终成就内圣外王之道。  年轻时期的阳明先生正是在这一......
[期刊论文] 作者:郭美星, 来源:宁波通讯·综合版 年份:2020
“内圣外王”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毕生追求,而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能够达此成就者屈指可数,阳明先生就是其中之一。究其原因,或许我们可以从其“心物”关系的三重境界中,找到答案。  首先是格物致知。早在两千多年前,《礼记?大学》篇就明确指出了“格物、致知、诚意......
[学位论文] 作者:郭美星, 来源:南京大学 年份:2013
[学位论文] 作者:郭美星, 来源:南京大学 年份:2010
自西周晚期始,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入侵和周朝内部各诸侯国之间的连年征战,中国社会进入长达数百年的动荡时期。长期的动荡,造成各诸侯国中百姓死亡丧乱,流离失所,社会人口急剧下降,社会财富极度贫乏。显然,传统中国社会主张“德治”、“礼治”的治国方略已不能再适......
[期刊论文] 作者:郭美星, 来源: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年份:2023
在道家看来,“仁”本身是不带功利目的、自然生发的亲爱之情,是人内在情感的流露,因此,对于作为自然情感之仁,老庄持赞赏的态度,但是当道德丧失的世俗社会企图将“仁”作为客观的社会责任感与治国的方略之时,道家提出了反对意见。在老庄看来,大仁者超越了世俗等差之爱,如......
[期刊论文] 作者:杨秀,郭美星,, 来源:黑龙江史志 年份:2009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学问之一,汉代"天人合一"思想与宋代"天人合一"思想虽是一脉相承,却各具特色。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侧重于"天"的主宰内涵,而朱熹的"天人合...
[期刊论文] 作者:郭美星,汪微, 来源: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2014
“知天命”是成就儒家君子人格所必备的前提条件,按照“天人相分”与“天人合一”的理论可以得知,对“天命”的认知离不开对“性与天道”的把握。然而,孔子基于其独特的“言...
[期刊论文] 作者:郭美星,吕昂,, 来源:汉字文化 年份:2017
在浙江民间观音文学中,观音形象可概括为三点:第一神通广大,能降妖伏魔,也胜过其他神仙;第二扶贫济弱,乐于帮助弱小之人;第三类于常人,很多行为与世俗之人相近。从浙江民间观...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