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报》相关论文
《亦报》秉承上海小报长于街巷里弄日常生活报道的传统。保存了大量“还原”上海市民生活情景所需要的丰富的历史信息.为宏大叙事之......
引子:1949年解放后上海小报情况解放后,很多小报都主动停掉了,最后批准出版了两张新的小报,即《大报》和《亦报》,由新闻处主管。......
周作人在给《亦报》撰稿期间,曾有两篇文章直接评点张爱玲的长篇连载小说《十八春》。性喜古典散文,不常读新小说的苦雨斋主,评说《十......
<正> 夏衍这一名字,最初见于上海出版的两本文学杂志上,那是在1936年4月至6月间。先是《文学》月刊发表了夏衍的剧本《赛金花》,接......
东方蝃蝀的小说《双城故事》,写于1952年,《亦报》分75次连载,发表时署名"唐优"。此为1949年政权易帜后,作者在新的文学环境下应对......
《年画风格的〈太平春〉》是1950年张爱玲发表在《亦报》上的一篇影评,文章以“一个划时代的作品”赞誉电影《太平春》。主流媒体......
<正>若不是在《亦报》空间,很难想象,周作人和张爱玲会有什么关联。隔着两代人,并不是他们交往的屏障和壁垒,这是常识。品味、志趣......
在新中国文学场域初建之时,上海《亦报》大胆吸纳南北争议文人,使他们得以继续从事创作、维持生计,开辟了迥异于主流文坛的话语空......
<正>1949年后,随着新的文学制度的建立,文人群体产生分流和重组:解放区文学作家大多进入文艺组织或机关单位,获得体制的保障及文化......
小报媒体空间中刊载了大量叙写身边琐事的"身边文学"和闲谈历史的掌故文字,以及符合市民审美习惯的通俗文艺,这些在共和国文艺内部......
本文通过分析张爱玲发表于《亦报》的《十八春》与修订后单行本的差异.探索她于上海解放至离沪期间的思想变化。本文以为,上海解放后......
1947年12月,张爱玲及其《太太万岁》突然遭到疾风暴雨般的挞伐。详考其渊源,可以推知这是上海地下党为争夺话语权而策划的一起文化......
<正>一著名报人平襟亚曾经回忆:"一九四九年五月上海解放时,有小报《铁报》、《飞报》两家仍在出版。数周后,经人民纷纷向党报提出......
张爱玲以"梁京"之名发表的《十八春》《小艾》,褪去了"华丽"与"苍凉"的底色,成为五十年代"翻身文学"、"服务文学"的仿制品,此为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