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六泾相关论文
基于近15年的实测数据,分析给出了长江河口控制站徐六泾悬沙浓度和组成的变化特性。研究表明:徐六泾站多年平均表层(2003~2017年)、中......
基于2004-2019年长江口徐六泾断面观测数据,分析了三峡工程修建以来长江入海水沙特征和变化过程。结果表明,三峡水库修建后入海流量......
对三维多功能动力-生态耦合模式(COHERENS)进行二次开发,运用“网格冻结法”实现了漫滩和露滩过程中的干湿交替,突破其为固定边界......
近些年来的水灾和大量涉水工程的建设带来的水沙变化极大地影响着长江口河槽的稳定性、河口水下沙洲的发育,不可避免的使得长江口......
白茆沙河段历史上由于上游河势的不稳定,主流在白茆沙南北水道之间来回摆动。而徐六泾河段北有新通海沙,南有白茆小沙,下段河道放......
根据1998-2014年份的实测地形资料,从深泓、岸线、洲滩及深槽四个方面分别阐述了长江口徐六泾河段近期演变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分......
白茆沙位于长江河口区上段.国家有关部门根据20世纪90年代初期白茆沙北水道和南支下段相对稳定的状态,决定实施南港北槽入海深水航......
@@长江口地处长江流域与黄海、东海连接带,平面形态为喇叭形,呈“三级分汊,四口入海”的河势格局。起始徐六泾断面宽约5.7km,河口启东......
2007年9月底的大潮和中潮期间,在长江口徐六泾处结合采用1台光学后散射浊度仪OBS3A和1台现场激光粒度仪LISST-100(B型)并同步现场采集......
长江口河段自徐六泾至河口50号灯标,长约182km,河段平面呈扇形分汊形式,20世纪以来,长江流域最大一次洪水过程——1954年特大洪水,塑造......
2001年7月,在长江口徐六泾对流速、流向和悬浮泥沙浓度进行了大小潮定点观测.观测数据分析表明徐六泾处大潮流速及其变化远大于小......
徐六泾节点为长江下游河道自下而上的第一个节点。徐六泾以下崇明岛将长江主流分为南支、北支。北支白崇头入海全长80余km,分泄长江......
从河床冲淤、断面变化等方面,对白茆小沙近年来的演变、变化趋势及其影响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受来水来沙条件变化、涨落潮水流流路......
将2006~2017年长江口徐六泾断面水质监测每年15次的监测成果与径流量作趋势分析,判断影响长江入海口水质的主要水质要素和水质等级......
2003年6月到2005年12月之间,在长江口徐六泾站位按月际采集表层水样用于颗粒态正构烷烃的测定。徐六泾颗粒态样品总正构烷烃含量在0......
徐六泾水文站是长江干流最后一个控制站,该站水文测验断面位于长江口感潮河段。为探求该站的潮流变化规律,按规范要求整编出该处的逐......
2003年6月利用现场激光粒度仪(LISST-100)在不扰动的情况下,获取了长江口徐六泾处悬浮细颗粒泥沙絮凝体的现场粒径系列资料,应用谱......
徐六泾节点是长江下游最后一个节点,它的功能关系到长江口南河段的发展趋向。为此从徐六泾节点的形成,作用及近期对南支的影响等方面......
2003年6月,利用B型现场激光粒度仪LISST100在长江口徐六泾站定点连续观测了洪季大潮垂线细颗粒悬浮泥沙的实有粒径、体积浓度,利用......
2005年12月至2006年9月对长江徐六泾段渔业水域水质现状进行了调查.采用均值型环境污染评价法,参照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和地表......
将5-9月和10至次年4月分别作为汛期和非汛期,对1997-2011年长江徐六泾江段的流量与水质变化作趋势分析,探讨徐六泾江段水质污染的......
通过对长江流域中下游大面站与河口观测相结合,对悬浮颗粒物中元素含量、元素赋存形态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分析,探讨流域大规模泥沙......
对三维多功能动力-生态耦合模式(COHERENS)进行二次开发,运用"网格冻结法"实现了漫滩和露滩过程中的干湿交替,突破其为固定边界和限制......
本研究在实验室建立了海洋中浮游植物光合色素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并以此为基础,测定了长江下游徐六泾、长江口和毗邻东海北部......
本刊从交通运输部获悉,交通运输部不久前批准了《长江口航道发展规划》,这是长江口航道发展史上首个科学完整的规划。《规划》提出“......
本文通过Mg(OH)2-阳离子交换树脂法对样品中的硅元素进行富集分离,并采用单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测定了长江口及邻近东海区......
本文主要通过ICP-MS及ICP-AES测定了2008年1月长江流域中下游段、2008年全年徐六泾、2008年6月浙江河流、浙闽沿岸大面站悬浮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