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转运相关论文
【目的】探明不同氮利用率水稻品种的氮素积累与转运特征及其机制。【方法】 2个氮高效品种(武运粳30号和连粳7号)和2个氮低效品种(扬......
大多数陆地植物的根系皆能与丛枝菌根真菌(AMF)形成AM共生体,对提高宿主植物养分吸收、促进生长发育、缓解环境胁迫等方面具有积极......
学位
1992~1993年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施用麦秸对大豆生育期中氮素变化及籽实形成期间氮素转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麦秸,特别是在......
AM真菌的根外菌丝体(Extraradical Mycelium, ERM)在土壤中同化不同形态的氮磷源,合成精氨酸(arginine)和多聚磷酸盐供给植物利用,......
在稳定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前提下,小麦开花后的吸氮能力可能成为再高产的限制因素之一。为此,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2种小麦在籽粒建成......
研究了施氮和不施氮条件下6个杂交小麦及其7个亲本不同器官的氮转运,结果表明:施氮时叶中的氮转运受到极显著的促进,其氮转运量为......
采用稻花香2号为试验材料进行田间试验,研究寒地直播稻与移栽稻氮素积累、转运及产量差异。结果表明,在抽穗期施入粒肥能够提高直......
小麦籽粒蛋白质和蛋白质组分含量决定了小麦面团流变学特性和加工品质、籽粒蛋白质组分的形成与植株氮素吸收利用密切相关,且蛋白......
以蒙啤1号、甘啤4号两个品种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下通辽地区春大麦氮素的积累转运规律,结果表明:随施氮水平的提高,叶片、茎......
采用田间开放式增温系统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试验田设置4个处理:常温+翻耕(CK)、夜间增温+翻耕(W)、常温+免耕(NT)、夜间增温+免耕(WNT)种植大豆,......
采用被动式夜间增温系统,设置4个处理:增温(W)、免耕(NT)、增温+免耕(WNT)及常温+翻耕(CK),研究夜间增温及免耕对小麦生物量、籽粒......
为探明种植方式在不同种植密度下对玉米碳氮积累、运转和产量的影响,本文以郑单958为材料,在不同种植密度水平(67500株hm-2和82500......
【目的】四川盆地特殊的高温寡照气候,使得作物间套作十分广泛。"麦/玉/豆"体系有利于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本项目......
期刊
2004至2005年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施氯量0、105、210、315kg/hm^2对冬小麦氮素吸收、累积、转运、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67 500,82 500株/hm2密度水平下,以常规等行距种植方式为对照,比较分析不同缩行宽带种植方式(三行一带、四行一带、五行一带)对......
采用田间开放式增温系统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试验田设置4个处理:常温+翻耕(CK)、夜间增温+翻耕(W)、常温+免耕(NT)、夜间增温+免耕(W......
为揭示不同水氮管理模式下玉米花前、花后氮素吸收、转运规律,探究作物氮、肥料氮、土壤氮之间的关系以及干物质吸收转运规律,以大......
为合理利用秸秆,于2014和2015年两个水稻生长季,在大田条件下,以当地平均施肥量为标准,设置不同量的化肥配施秸秆处理,研究秸秆还......
为研究小麦/玉米/大豆套作种植模式和施氮水平对玉米生长、产量及氮吸收利用规律的影响,进行了2个种植模式(玉米单作和小麦/玉米/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