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率铁氧体相关论文
许多电子设备要求在高温等复杂条件下正常运行,其稳定的工作温度均在高温状态(100℃~120℃),同时提高磁心饱和磁感应强度,保持磁心的......
本文旨在用廉价的精铁矿粉和Mn_3O_4代替铁红(Fe_2O_3)和MnCO_3制备高性能的功率铁氧体。 作者先介绍了尖晶石铁氧体的结构、磁......
摘 要:功耗是功率铁氧体材料的重要指标,影响功率铁氧体材料功耗性能的因素很多,诸如材料的配方、添加剂的使用及烧结工艺条件的选择......
一定强度的直流偏置会使功率铁氧体的损耗有明显增加,但是传统的铁损计算方程不能包括这种影响.本文通过在传统计算方程中增加一个......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高性能功率铁氧体.测试了其磁特性参数与功率损耗。其综合性能优于日本TDK的PC40材料.接近PC50。......
研究了添加纳米SiO2对MnZn功率铁氧体材料磁性能的影响,并用AES和SEM对功率铁氧体材料的微结构和晶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晶界电阻率......
介绍了10-50kHz频率下功率铁氧体磁芯磁化曲线的测量方法和实用电子测量电路的设计,给出了实际的测量结果。该设计方案和测量方法可用于企业......
综述了磁芯功耗和振幅磁导率测量方法标准,采用这些标准方法制成的测试装置(系统)以及仪器的主要特性,使用情况.并介绍了美国CLARK......
采用氧化物陶瓷工艺,选择适当的主成分和添加剂,按照平衡气氛严格控制烧结工艺,制得了高分辨率显示器用高性能铁氧体材料.......
进行了精铁矿粉代替氧化矿粉,Mn3O4代替MnCO3对制备功率铁氧体性能影响的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选择最佳的配方和制备工艺,能用精铁矿......
开关电源的崛起极大地推动了功率铁氧体材料的高速发展,据日本机械电子工业协会统计,近几年世界功率铁氧体的市场增长率连续保持在20......
用精铁矿粉和Mn3O4制备功率铁氧体工艺特点,结果表明能用廉价的精铁矿粉制出性能接近PC30的功率铁氧体.......
作者对配方设计,工艺流程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得到了最佳配方和比较合适的工艺方法.结果表明,能用精铁矿粉和Mn3O4制备出接近于日......
该文主要研究了不同的预烧温度和烧结适配对MnZn铁氧体磁性能的影响.作者发现,780℃的预烧温度有利于烧结过程中崮相反应的进行,提高......
目前磁性材料行业主要面临两个大的机会,一个是环保节能的机会,另一个是国际产业转移带来的机会。随着我国环保的发展,国家正在努力建......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用于功率传输设备的器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器件高频化,小型化,轻量化的需求,开发成本低廉、性能优越的高频软......
介绍了MnZn功率铁氧体的研究现状及TDK等铁氧体公司的最新产品,阐述了MnZn功率铁氧体的基本配方、添加剂及烧结工艺,指出了功率铁......
少量的添加剂对功率铁氧体材料的特性具有显著影响,对添加剂和工艺的优选可以获得更低功耗的材料。均匀设计方法用于试验规划可以有......
介绍了用廉价精铁矿粉和Mn3O4制备高Bs铁氧体的工艺探索,并研究了精铁矿粉氧化相变的过程,分析了配方和烧结温度对其磁性能的影响,......
依据功耗公式PL=(kaf+kaf2)×Bn×Ve对用精矿粉制备功率铁氧体材料的功耗数据进行了分析,从而说明了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并......
综合报导了单畴晶粒临界尺寸的中子退极化测量技术及其测量结果。讨论了单畴颗粒临界尺寸理论公式的软磁环境修正问题。各类铁氧体......
<正> [据“微波”1981年20卷第4期报导]雷声公司的Ku波段双刀双掷铁氧体开关,具有高功率、宽带性能;适合新式船舰雷达和电子对抗等......
<正> 在现代雷达设备、遥控遥测、广播卫星中常常需要快速的高功率转换以完成极化变换、天线选择、备用发射机的换接等功能。常用......
简单介绍了开关电源技术的发展情况,报导了有关变压器及其磁芯设计开发的新成果。最后,介绍了高频低功耗铁氧体及新材料的开发......
制备了高频MnZn功率铁氧体,研究了添加CaO和V2O5对高频MnZn铁氧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工作频率高于500 kHz的MnZn功率铁氧体,......
采用氧化物陶瓷工艺制备了MnZn功率铁氧体,研究了Ta2O5对材料微结构及磁参数温度特性影响.结果表明:随着Ta2O5含量的增加,材料......
在电力电子技术中应用的铁氧体铁心磁性元件 ,其铁心中往往存在直流或低频交流预磁化的情况。有关预磁化对铁氧体特性的影响程度不......
电磁器件的发展依赖于电路设计、材料性能以及制造工艺的改进。近几十年来,人们开发了多种多样的高效、低成本磁性材料。铁氧体是......
软磁铁氧体材料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民用和工业领域,随着21世纪信息技术和电子产品数字化的发展,对软磁铁氧体和元件提出了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