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艺术相关论文
本文将回顾“前卫”语汇的生成,聚焦迄今为止影响最为深远的两种前卫理论[1]——分别来自美国形式主义批评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
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的行为艺术已是当代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把握其意义生成与交流的模式,将其置于戏剧艺术、观念艺术、参与......
在互联网3.0时代,区块链为艺术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建立于技术世界的NFT艺术被推到风口浪尖。本研究从关系美学视角出发溯源参与式艺......
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艺术乡建在国内广泛开展.我国艺术乡建的显著特点是艺术家的主动参与.本文通过对现阶段艺术进入乡村......
参与式艺术是近些年艺术理论界和批评界讨论的热点话题.美国批评家格兰特·凯斯特认为参与式艺术需要保持激进性,即重构传统美学意......
自20世纪60年代起,后现代艺术思潮涌入,在后现代语境下,传统审美经验对于雕塑艺术的意义诠释渐渐失效,雕塑艺术的演绎方式变的越来......
本文以卡普罗偶发艺术的“观众”为研究对象,关注于观众在偶发艺术实践中所处的具体情境。试图在偶发艺术的特殊剧场形态中,对观众......
瑞士艺术家托马斯·赫希霍恩(Thomas Hirschhorn),成名于19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过去的三十年里,赫希霍恩的艺术实践总是将木板、......
上世纪90年代,四川美术学院雕塑创作由于观念艺术尤其是装置艺术的引入呈现出更加开放的创作姿态。照相写实、波普倾向、现成品等,......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当代艺术在欧洲发展出一种主要探讨人际关系与社会脉络互动的"关系美学",而不再仅以艺术风格的观点来观看作品......
社会参与式艺术是一类以社群参与、对话和沟通为核心,强调艺术创作的过程性以及艺术家与民众的合作互动的艺术创作。社会参与式艺术......
1960年代以来至今,当代艺术家以其创作表达了其对社会情境的看法与意识形态,借由观念艺术与社会雕塑的理念,开始挑战传统的艺术生......
“社会原子化”(social atomization)这一名词并非本文首创,用“原子化”来描述中国社会现状的做法最先出现于社会学学者的著作1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