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柴胡汤证相关论文
与大陷胸汤证类似的证候有大柴胡汤证、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栀子豉汤证、十枣汤证。大柴胡汤证与大陷胸汤证主要鉴别点是“往......
熟读经典是中医临床家成才的必由之路。本文介绍了熟读、临证、访师以及思考等读好经典的方法,浅谈了柴桂汤证之疑问和大柴胡汤证的......
大柴胡汤首次出现于东汉时期的《伤寒杂病论》,为了对大柴胡汤的功效有更好地了解,本文收集整理了关于大柴胡汤证的古今医案104例,运......
曾治患者,女,54岁. 右胁疼痛,掣及胃脘,痛不可忍,满床乱滚,汗出淋漓,唯注射杜冷丁方可勉强止痛.其人体肥,面颊潮红,舌要黄腻,脉沉......
目的:通过对桂枝建中治表里,随经过经属传变机制的研究,提出新传变方式—"经传"。方法:对《伤寒论》第100条第109条原文进行分析。结果......
目的:本文通过运用方剂辨证论治的方法,对大柴胡汤证进行了整理和分析,总结出大柴胡汤证的辨证要点,为大柴胡汤更好的应用于临床奠......
<正> 三、少阳病兼证及其治法(一)兼太阳证原文: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15......
<正>全国统编《伤寒论讲义》(李培生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5月出版),质量较高,实用性强,然也不可避免存在着某些不足。《......
<正> 《伤寒论》大柴胡汤一方,历代多数医家认为应有大黄,现行全国高等院校《伤寒论选读》及《方剂学》教材均列大黄于本方中。然......
<正> 《伤寒论》文字艰深,难于理解。本人在学习湖北中医学院主编的《伤寒论选读》(以下简称《选读》)之后,对第107条原文有点滴认......
<正> 大胡柴汤有无大黄?历代争议颇多。晋·王叔和、宋·许叔微和大多数伤寒学家认为应有大黄,清·柯韵伯等认为当无大黄。孰是孰......
<正> 重温《伤寒论》颇有争议的103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及贤哲诠释,可以看出,自成无己首次注释迄......
<正> 张仲景《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主,论中并无明文提及经证、腑证问题,后人在研究《伤寒论》过程中,将太阳、阳明二经之病,分为......
目的:探讨《伤寒论》关于柴胡类证的辨证治疗。方法:对《伤寒论》中第98条、第101条、第104条、第147条、第149条进行分析。结果:......
论大柴胡汤证的归属问题姜建国关键词伤寒论大柴胡汤证少阳病本证大柴胡汤证,由于方中用大黄、枳实的缘故,注家及教科书(如第5版统编教......
<正> 四、痞即痞塞不适之征,可谓《伤寒论》痞证特异性的腹证,故以此特征而命名,从某种意义上说,若无“痞”之腹证便不成其痞证了......
对大柴胡汤证的古今歧见 ,认为大柴胡汤功能和解少阳 ,通脏泻热 ,其主治证候应是少阳热结胆腑 ,腑气壅滞不通的少阳腑实证。又因其......
方剂辨证方法是一种简明易学、疗效确切的辨证方法。麻杏甘石汤证、半夏泻心汤证、小柴胡汤证、大柴胡汤证均首见于《伤寒论》,以......
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大柴胡汤证进行解读:①大柴胡汤证为少阳之实证,也可以看作是小柴胡汤之重证;②大柴胡汤证为六经之郁证,大柴胡汤......
本研究探讨急性高颅内压综合病证的临床症象表现与大柴胡汤证临床适应症二者之相关异同,并阐发急性高颅内压综合征临床上应用大柴胡......
目的:探讨《金匮玉函经》中大柴胡汤证和小柴胡汤证之间的关系为同属少阳病本证,以及大柴胡汤无通里攻下之用的学理。方法:列述并......
<正> 大柴胡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柴胡,黄芩,芍药,半夏,枳实,大黄,生姜,大枣8味药组成。本文通过古今大柴胡汤证476例医案的......
本文介绍了运用多元分析方法对柴胡类方证的研究结果。通过对512例临床资料的客观分析,从一个新角度阐明了各方证的内在结构和相互......
<正> 左季云,生卒未详,四川省人,民国时期名医,著有《病理学》、《药业工作实习课本》、《伤寒论类方汇参》(以下简称《类方汇参》......
<正> 一、心仲景所述的“心”包括以下含义:1.指五脏之一.《金匮》首篇在论及药物归经时,就说到“焦苦入心”,又说“心火气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