恻隐相关论文
《孟子》中的“恻隐之心”,历代大多将其解释为性之发用的情,这是一种将情感对象化打量的结果.面对《孟子》文本本身,本文认为“恻......
当代英美伦理学对于以他人为导向的伤痛情绪的争论主要涉及主体伤痛情绪的发生与以下三种因素的关系:(1)主体的认知判断和信念;(2)......
期刊
德是一种意识形态,在语文教学中不好把握。但如果将德育具体化为三个方面即感恩心、责任心、恻隐心。针对不同的文本,将培养学生的......
“孺子将入于井”是充满了伦理想象的道德典故.围绕这则典故的现代诠释,可以揭示恻隐的情感本质、恻隐的意向所指、恻隐的道德价值......
在西方学者将孟子的恻隐归入同情概念之时,他们也意识到了恻隐与同情之间的差别,中国学者则认为孟子的恻隐之心被西方理解为同情心......
韩愈在教育实践中常常运用"以哀感人"的教育方式,在此基础上又逐渐形成了"哀情"教育思想。"哀情"教育既是一种强调师生情感交流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