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园相关论文
郑正秋与中国话剧复兴[中]谭春发在《黄金与美色》之后的第4个月,郑正秋编演了《阶级刀》(1920·4)。该剧共分3幕,描写一个贫穷的农家女,不甘心受......
山西神庙戏台早在宋代就已修建,金元明清及民国早期历代神庙戏台越建越多,据山西文物部门统计,“文革”前约近万座,目前现存仍有两......
清末民初,保定官僚、士绅、商人、百姓社会生活中的许多活动都是围绕戏曲观剧而展开的。纷繁复杂的戏曲观剧活动构成了保定绚丽多......
本文以1921年至1925年的北京《晨报副刊》为考察对象,旨在探索爱美剧的演出形态。认为业余化的演剧方式是制约爱美剧发展的关键因......
刘鹗是一个“击鼓”高手,“边鼓”与“鼓心”敲得相得益彰。我们只有识得刘鹗的鼓音之妙,方能从《老残游记》中摄取到有益的灵智营养......
戏园里,歪歪斜斜的木椅,乱丢一地的瓜子壳,还有几条惨遭践踏的毛巾,不知擦过谁的脸。看客早已散尽,他伫立舞台,是不知归途的戏子。 细......
耳边笙管齐鸣,生旦款款迈步;指尖木箸且拾,莼羹鲈脍道情。街边戏园,三五知己,喝茶听戏,好一幅中国百姓的娱乐图景!虽说京剧真正形......
老北京文化里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就是听戏,而且主要是听京剧。遗憾的是,现在听京剧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更是少之又少。趁着十二月的圣......
明清之际,上海因得水上交通之利,日渐形成一个繁荣的贸易港口,黄浦江上船舶往来,十六铺小东门外停靠着各帮商舟。凡是商贾云集的场所,也......
1898年中东铁路的修建激发了哈尔滨的优越地理位置因素,使其迅速由萧瑟渔村质变为国际性大都市。近代哈尔滨的崛起,源于中东铁路的修......
清代以后,工商业行会会馆在中国各地兴起,它们主要在祈神祭祀和缔约祭祀的基础上营运各自的家乡戏剧,使地方戏剧得以在全国的城市中传......
梨园私寓制作为我国京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清中后期培养京剧演员的重要制度。吴存存专著《戏外之戏:清中晚期京城的戏园文......
1918年农历十月初四,北京,崇文门外樱子胡同。清早,梁济洗漱完毕,一边踱步,一边暗自忖量:自己生辰宴请迫在眉睫,“忧虑亲朋来集”,......
京剧戏班原本无女性演员,自京剧南下到上海后,上海京班戏园日益繁盛,京剧舞台开始出现女艺人,称为“坤伶”,后来坤伶日益增多,蔚为大观,成......
作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的梅兰芳在中国的成名始于1913年在上海的公演.本文以媒介环境学的视角切入分析,认为:迥异于北京地区的文化......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继蒙自、河口、思茅、腾冲之后,昆明自行开辟为商埠.宣统二年二月二十一日(1910年3月31日),滇越铁路全线通......
清光绪时,沪上戏园票价仅3角或4角。1900年义和团起义,北方大乱,京剧名角纷纷南下谋生后,拉动戏园票价上涨。当时南下的有孙菊仙、谭鑫......
汪桂芬为京剧老生“后三杰”之一,“汪派”创始人。汪在北京出名后,上海戏园争相聘请,但汪脾气很坏,行为乖张,经常和戏园老板发生矛盾纠......
晚清上海,堂会中的“髦儿戏”逐渐从私人空间迈向公共空间,至19世纪末终于登上社会大舞台,以坤剧独有的魅力获得大众欢迎。坤剧及......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后,上海开放为商埠,并很快发展成为国际性商业大城市。与之相应的是,各种戏曲剧种也纷纷涌入上海,在社会生活中发......
以20世纪初中国传统剧场茶园进行的一场所谓剧场改良为背景,聚焦于在西方文化影响下卫生概念被引入并推动剧场改良的重要史实,论述......
清代以后,工商业行会会馆在中国各地兴起,它们主要在祈神祭祀和缔约祭祀的基础上营运各自的家乡戏剧,使地方戏剧得以在全国的城市......
晚清上海梨园之盛,甲于天下。作为戏曲演出场所,戏园的基本功能是通过戏曲表演为社会公众提供休闲娱乐服务。时至20世纪初年,在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