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疫水相关论文
在水网湖沼型重度血吸虫病流行地区 ,钉螺面积大、分布广 ,人群感染率高 ,防治难度大。为优化血吸虫病防治对策 ,在湖沼型重度血吸......
枞阳县1996~2000年的“九五”期间,自然灾害频繁,特别是1998、1999年的洪涝灾害,造成钉螺大面积扩散,人群接触疫水机会增多,血吸虫......
钉螺是血吸虫的惟一中间宿主,血吸虫病的流行除了必需存在带有虫卵的粪便污染水源、尾呦存在的水体以及人、畜接触疫水等传播途径......
云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居民血吸虫感染全年均可发生,但以5~9月感染人数最多,而感染方式以生产劳动接触疫水为主[1].5~9月间,居民因农......
钩端螺旋体病是各种不同血清型的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鼠类、猪及其他家禽为主要传染源。钩端螺旋体随带菌动物尿排出......
接触疫水是感染血吸虫的必要环节,接触疫水调查,有助于了解不同特征人群患病率不同的原因;结合感染性钉螺及尾蚴调查资料,可以确定......
慢性腹泻的原因多种多样,血吸虫病疫区因血吸虫病引起的慢性腹泻者相当多见.鄱阳湖都昌县是血吸虫病重流行区,本站2001~2004年3月用......
当涂县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境内长江29.20km,是安徽省血吸虫病流行较严重的地区。全县血吸虫病流行乡(镇)13个,流行村114个,流行村人口22.3......
急性血吸虫感染(急感)是衡量疫情变化和评价防治措施效果的敏感指标之一。中小学生对血吸虫感染免疫力低,接触疫水后易于发生急感,倍受......
【正】 张岗村位于东至县东流镇东南部,是湖沼型湖汊亚型血吸虫病重度流行村。辖14个村民组284户,总人口1071人,以种植水稻油菜为......
凡到过血吸虫病流行区并接触疫水,一次或多次、短期或长期有少量尾蚴侵入身体者,有可能患慢性早期或晚期血吸虫病;一次或多次有大量尾......
一、什么季节最容易得血吸虫病 一年四季都可能感染血吸虫病,但在气温较高的4~10月份最容易感染。不同地区、不同职业、不同......
进入夏季以来,我国的许多地方相继出现了强降雨天气,东北地区、云南、湖南、贵州、四川、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市部分地区受到强降......
【正】 东至县是全省血吸虫病重疫区之一。有21个乡(镇)239个行政村流行血吸虫病。按照世界银行贷款中国血吸虫病控制项目的总目标......
在湖沼境内水网型血吸虫病重疫区,江河水位及钉螺扩散问题,在短时间内难以解决,居民接触疫水频繁,血吸虫新感染及重复感染严重,这是湖沼......
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人因接触疫水而感染该病,其动物宿主主要是带菌的鼠和......
【正】 患者,女,37岁,居血吸虫病流行区。1998年因圩堤溃破接触疫水,列为化疗对象。服药前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未发现异常。月经周......
基于农村居民疫水接触的空间行为及作息时间的地理调查,了解乡村居民的血吸虫病疫水接触时空规律,对43个行政村的疫水接触人数、方式......
2005年夏季,洪湖市发生7例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7例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年龄16~64岁。其中,男性4例,女性3例;职业为农......
血吸虫病流行区渔、船民等水上流动人员由于其流动性强、长期接触疫水而导致血吸虫反复感染、发病率高,且往往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
【正】 患者58岁,农民,湖南安乡县陈家咀乡人,居住血吸虫病重流行区,长期接触疫水,曾多次接受血吸虫病原治疗。因畏寒、发烧(39.6......
【正】 血吸虫病防治策略 1 世界卫生组织曾在60年代建议以灭螺阻断血吸虫的传播。但除了个别岛屿以外,很少能到这一目标。由于吡......
安徽东至县香隅镇香口、渔渡两行政村为本地长江南岸上游江段的湖沼型江滩亚型流行村,总人口3 325人,其中常住3 084人,绝大多数沿......
【正】 1992年以来,我们用 IHA 诊断日本血吸虫病,并对阳性者予吡喹酮化疗,为观察疗效并为今后防治对策提供依据,现对7年来 IHA≥1......
【正】 患者李××,女,19岁,船民,居住无为县江坝镇码头。诉午后至午夜发热已10余日,伴干咳。追问病史,两月前(8月份)曾多......
【正】 1999年9~10月,我们采用吡喹酮(PQT)治疗儿童急性血吸虫病8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8例患儿男6例,女2例,最小7岁,最大15岁,......
【正】 儿童急性血吸虫病(以下简称急血),在流行区并不少见。但婴幼儿急血却较为少见。由于易忽视他们接触疫水病史,因而常被误诊......
为探索三峡建坝后长江江苏段水位春季提前升高与秋季提前下降的变化对江滩钉螺分布与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进行了提前水淹对江滩钉螺......
血防工作(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策略要随着时代、地区、经济、客观条件变化而不断调整。现在的控制传染源为主综合防治策略应转移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