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剧种相关论文
在美丽的古城荆州,有一个古老的剧种,那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荆河戏。本文就荆河戏这一剧种的由来、传承与保护......
博爱二夹弦是民间土生土长的一个地方剧种。它的主要特点是朴实真切、生动活泼,具有强烈的乡土气息。因其旋律和韵味与全省流行的二......
孟州花鼓戏是一种极富乡土气息的地方戏曲,在孟州的西北岭区历经发展,反响很大。此剧种于民国五年被孟州当局以庸俗、淫荡之名通令禁......
随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缔结,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一系列法律法令的颁布,濒危剧种渐渐进入了人们......
河南地区的剧种之中,以宛梆最具有代表性。宛梆是从明末清初时期,由陕西东路传入南阳的,并且与当地的剧种结合之后,形成了独特的审......
2017年度的戏曲发展,体现了国家一系列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政策正产生积极效用,濒危剧种的抢救、保护与传承工作有了重要成果。由于传......
为迎接2020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的到来,笔者于2019年12月23日至27日赴山东省调研该省2020年参演剧种、剧团的生存状况和申报剧目......
中国戏剧的伟大与辉煌仿佛只存在于历史记忆之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危机”就已经成为人们讨论中国戏剧现状与未来时最常......
面对极其脆弱濒危的戏曲剧种,我们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仅仅限于国家政府形态的一般政策措施,还应当采取地方法律法规等......
12月15日,山东省艺术研究院与潍坊市临朐县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在临朐县文化馆建立“山东省艺术研究创作基地”。2020年起......
<正>2006年6月以前,知道老腔的人,除华阴当地群众外,恐怕只有少数熟悉陕西民间戏的专家学者了,这便是老腔当时的知名度,一个地地道......
<正>四平调作为一种稀有的地方剧种,流行于豫南、豫东、鲁西、鲁南及皖、苏北一带。四平调以花鼓为主,经历了从花鼓到四平调的演变......
<正>两夹弦,又称二夹弦、大五音,是流行于我国山东省西南部以及河南东部、安徽省北部的地方剧种,主要伴奏乐器为四胡(又叫四弦),因......
文化生态问题是剧种研究不容忽视却相对薄弱的方面。文章尝试提出"戏曲剧种文化生态"概念,强调中国戏曲剧种的发展与变异,无不与文......
<正>中国戏曲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也是世界上一种独特的戏剧艺术。由于华夏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加之各地的方言不同,除了京剧以外,......
濒危剧种历史脉络不清、艺术审美特点不明、美学形态与当代文化严重脱节、传承路径不准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剧种的发展。山东省艺术研......
亳州二夹弦是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戏曲精品,它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强烈的人民性,深受当地百姓喜爱。亳州二夹弦的传统受众多是一些50岁......
基于保护的基本角度提出的濒危剧种的概念,在研究者的表述和使用中,对其因本身研究角度和关注角度的不同一直有着不同的解释。研究......
河南是戏曲大省,素有"戏曲之乡"的美誉。除了家喻户晓的豫剧、曲剧、越调外,二夹弦也是一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剧种。本文希望通过......
河南是戏剧大省,但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剧种濒临灭绝。文章以四平调为例,从剧种创新、培养听众、高校传承等方面对河南濒危剧种的保......
浙江作为戏剧大省,戏剧资源丰富多样。为期半个多月的浙江省非遗节暨传统戏剧系列展演活动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了,56个剧种展演精彩纷......
<正> 《中国戏剧》杂志正在讨论的“当代戏剧之命运”,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戏剧界最重要的话题之一。戏剧命运是牵动人心的大事......
福建四平戏,曾几何时分布于福建民间十余个县,时间长达数百年,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学术界才基本弄清它的面目。其身世本出自明代......
本文作为对岭南'濒危剧种'研究的理论思考,从交互视野的角度分别考察了'文化遗产'和'濒危剧种'。在'......
一《中国戏剧》杂志2015年第7期发表了张之薇和我商榷的文章《如果只有模仿,戏曲终会怎样?》,同一期排在稍前的马也的文章《对京剧......
<正>洪山戏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傩"和"傩戏",滥觞于民间"香火会"请神祈祷仪式。早期"香火会"仪式以长篇说唱为主,集说唱、舞蹈、杂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