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证相关论文
目的:以病证结合模式探讨老年人头晕常见病因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选择433例老年头晕患者,按照西医的诊断标准明确梅尼埃病、......
目的 应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湿中阻眩晕证患者后,对其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方法 将我院所收治的55例痰湿中阻眩晕证患者纳为本......
眩晕宁Ⅰ号是我院急诊科王家骥主任治疗脑动脉缺血致眩晕证的常用方,笔者随师临证4年,收集了逾百例用本方治疗的眩晕证病案,疗效肯......
目的:探讨灯盏花素联合复方氨基酸治疗眩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6年5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38例眩晕症患者做为观察对......
临床应用眩晕证属肾精不足,髓海不充,或水不涵木,虚阳上扰至头目眩晕。症见头目眩晕,腰背酸痛,下肢痿软,舌红少苔,脉细弱或弦细者。......
目的探讨眩晕证的中医辨证与治疗方法.方法共收集62例眩晕证患者分为痰浊中阻、风痰阻络、血脉瘀阻、气血两虚四种类型.分别用健脾......
眩晕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可见于现代医学的多种疾病;如高血压、脑血管病、神经衰弱等;现代医学治疗方法各异,中医学在眩晕证的治疗中......
目的:研究探讨通窍化浊汤治疗眩晕证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48例用自拟通窍化浊汤(姜半夏、天麻、丹参、川芎、石菖蒲、红花、赤芍、......
目的 毫针加灸法与穴位注射法治疗眩晕证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眩晕证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表将患者随机分为研......
目的比较中医辨证治疗与常规西医治疗眩晕患者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高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眩晕证患者52......
眩晕是指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种病证。轻者闭目休息片刻即可缓解;重者如坐舟车之中,旋转不定,或伴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晕欲倒。笔者......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189 温胆汤是《千金方》一书中所载的方剂,治疗胆虚痰热上扰,以虚烦不寐,惊悸呕恶为辨证依......
为探讨现代医学影像检测方法与眩晕证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对165例眩晕证患者进行经颅彩色多普勒(TCD)检测及对照分析。结果显示,肝阳上逆组......
期刊
<正> 一、治法方药《伤寒论》对眩晕证的治疗,是宗辨证论治原则.知犯何逆,随证治之.1.清宣郁热法 大阳病误用汗吐下后,邪热乘虚客......
<正>眩晕证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几年已成为我国城乡人民最大的流行病之一,尤其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变化,患病率也日渐增......
<正> 眩晕是一种常见病症。祖国医学对于眩晕一证早就有各种认识和记载,除《内经》外,在《伤寒论》中就有9条,《金匮要略》也有9条......
应用杏灵颗粒治疗眩晕证150例,痊愈14例,显效42例,有效82例,治愈率9.3%,显效率28.0%,总有效率92.0%,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正> 眩晕证是目眩与头晕的总称。其发病原因与病理,祖国医学认为与肝、脾、肾有关,多由风、火、痰、虚引起。临床选用经方治疗,每......
<正> 单玉堂是北京中医学院最老的知名中医之一。他对中医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对子午流注、灵龟八法有极高的学术造诣。在他生命弥留......
目的:观察中医药对眩晕证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风痰上扰所致的眩晕证。结果:对36例眩晕治疗病程短,效果良好。......
目的:观察天麻钩藤饮治疗眩晕证的疗效。方法:以天麻钩藤饮加味治疗眩晕证属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型者50例,并与西比林治疗30例作对照......
眩晕从肝、脾、肾论治38例体会广东省番禺市人民医院(511400)徐素红自1990年10月至1994年4月,笔者对眩晕证按中医辨证施治原则,从肝、脾、肾论治,处方用药,初......
用 Wenger 植物神经平衡因子分析法,随机检测75例眩晕证患者的植物神经功能状态;用检测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活性的方法,随机检......
<正> 男,63岁,教师。1999年6月18日初诊。1年前无明显诱因即觉轻度眩晕,颈部僵硬,颈肩部疼痛等症,按摩、口服颈复康等药后稍有好转......
眩晕属病症名.首出于《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往往称为"头眩"、"眩冒",......
通过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证中医病机的论述,提出从虚、痰、瘀立论施治,并通过现代医学的研究加以论证,为中医药治疗椎-基......
期刊
<正> 一、眩晕证王某,男,54岁,教师,1986年10月17日就诊。眩晕月余,近期加重,且头晕目胀痛,身倦乏力,胸闷呕吐,心烦而悸,舌质淡,苔......
<正> 姜春华老师治疗眩晕经验丰富,疗效显著。仅就作者侍诊所得,初步整理如后:一、蠲除痰饮何某,女,42岁。患内耳眩晕,发作已三天,......
<正> 丹溪云:“无痰不眩,无火不晕”。痰阻中焦而上泛,火借风力而飞扬,以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痰浊上升,此即痰阻眩晕证之由来,亦......
<正> 余师徐真,幼承庭训,复从姑苏名医李畴人游。平素治学严谨,今已年逾花甲,学验俱丰,对治疗眩晕颇有心得。盖眩晕一证,临床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