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陂相关论文
芍陂是安徽寿县南部一座古老的陂塘型蓄水灌溉工程,具有2600多年的历史,2015年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对于芍陂的历史沿革,学术界已......
安丰故城,坐落于今安徽省中部寿县安丰塘(即芍陂)塘口,是一座明初废弃的围郭城市。该城位于淮河中游南岸,在古代它地处皖中地区最......
中国古代农业名人录(连载)朱绍新西汉落下闳西汉历学家。姓落下,名阔,字长公。巴部门中(今属四川)人。精通天文、擅长历算。汉初袭用秦颛......
今年三月起,历时数月,笔者有幸走东奔西,赴北下南,进行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系列寻访活动。回味寻访之行,踏古陂、行古道、沿古......
解读: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普遍用桔槔来灌溉农田。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修的芍陂,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修......
芍陂,亦名安丰塘,位于安徽省寿县古城南30公里处,地处淮河中游南岸,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是我国留存至今最古老的大型蓄水灌......
一、安徽水利工程旅游资源概况安徽位于长江下游、淮河中游,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安徽兴修水利历史悠久,从大禹治水于涂......
芍陂(quèbēi)是中国最早的大型蓄水灌溉工程,始建于春秋楚庄王时期,已有2600年历史,比都江堰早300年,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在中......
在清末民国的历史变迁中,芍陂治理时断时续,地方政府和民间社会在长期的治理中,逐步就芍陂的治理达成共识,最显著的标志就是水利规约的......
淮河流域水利史研究一直是淮河文化研究中的薄弱点,其中作为淮河水利重大工程之一的寿县安丰塘,学界虽有不少研究和论述,但对于近......
在介绍明清时期芍坡地区占垦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官方、豪强和民间各方在占垦问题上采取的应对措施以及之间的博弈,指出传统社会后......
作为淮河流域最著名的水利工程,芍陂以其古老而持久的灌溉效益为世人所瞩目-而与之相关的水利碑刻作为芍陂水利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
北宋曾多次治理芍陂。明道年间,寿州一带遭受特大旱灾,张旨出任安丰县令,赈济灾民,修治芍陂,标本兼治,卓有建树;同时李若谷任寿州知州,惩治......
包山楚简表明,战国中期楚在东方有一个经济区名日“啻苴之田”,是楚王新大厩所在,其范围当今固始县以东、霍邱淮水以南、六安以北、定......
民国时期芍陂的治理经历了从被动治理到主动治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水政组织、民间组织积极参与其中,在制度上进一步规范了......
芍陂占田问题由来已久,明清时期尤盛,通过介绍明清两代芍陂占田的基本情况,分析认为导致占田的原因包括人口增加、政策鼓励、管理......
芍陂作为我国最大、最古老的陂塘蓄水工程,素有"天下第一塘"之称,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正面临着水量减少、库面萎缩、水体污染、生......
芍陂创建于春秋中期,目前已经历时2600多年,比都江堰和郑国渠还要早300多年,至今仍在发挥灌溉和防洪效益,是我国陂塘型灌溉工程的......
三国两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战乱动荡,经济衰退,中国经济重心开始了第一次南移,随之农田水利建设也向江南推......
江淮分水岭丘陵地区,地形地势特殊,水低田高,百姓饱受旱涝灾害交替肆虐之苦。早在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于今安徽寿县主持兴建了......
从文化价值分析的角度而言,兴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芍陂水利工程,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科技文化价值、文学艺术价值等。依据文化资源开......
明清两代,芍陂地区频发水事纠纷,纠纷的类型主要有占垦芍陂纠纷、河源阻坝纠纷、拦沟筑坝纠纷、盗决塘埂纠纷、罾网张?纠纷五种。......
清代夏尚忠的《芍陂纪事》是研究芍陂的重要历史文献,本文以该书为基础,通过对明清时期芍陂管理发展脉络的梳理,揭示了明清时期芍......
芍陂(安丰塘)相传为春秋楚国名相孙叔敖所建,此说于上世纪70年代遭到认真质疑。孙叔敖修筑芍陂缺乏确凿的史料支撑,但其修筑芍陂的......
以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芍陂水利工程为研究对象,按照理论分析-现状分析-对策研究的思路,通过梳理芍陂水利工程的历史和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