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因素相关论文
苏联解体30年来,作为苏联共产党继承者的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一直存续至今,并且是后苏联空间中最大的共产主义政党。30年间俄共力量在20......
在二战结束至建国前的这段时间里,中共对美政策历经多次调整,苏联因素都在这些调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抗战末期,中共在美苏关系......
本文分析了引进苏联文献分类法的背景;介绍了对我国文献分类法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的苏联分类法;例举了我国文献分类法知识体系中的......
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苏联因素始终起着重要作用,上世纪60年代我们没有很好总结、甚至错误总结苏联的教训,犯了许多苏联曾......
1960年代末,国际局势发生巨大的变化.在美国深陷越战泥潭、苏联实力大大增强并开始表现出对外扩张趋势的情况下,为了巧妙地利用中......
中共党团是党组的前身,其产生具有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内外因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苏联因素,中共党团在俄国共产党制度输出与早......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中苏关系贯穿其中并且占有重要地位.中苏关系经历了向苏联学习、照搬照抄苏联模式、超越苏联三个......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为了使中国稳步地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艰辛的探索。苏联因素极大地影响着毛......
1944年7月美国军事代表团——美军观察组被正式派往中共所在地延安,这不仅是美国在抗战后期发展与中共友好关系的一个信号,及使中......
国共双方由兵戎相见到北平谈判,由多方面因素促成:美国对国民党的干涉和压力,苏联对中共的影响;国民党企图以谈判拖延时间,争得喘息之机......
"毛泽东思想"提法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其中的一个原因不得不归于苏联因素.......
抗日战争时期,苏联以共产国际为中介,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了政策条件、物质准备和实践基础。中共通过促进赴苏留学运动发展、......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是毛泽东从近代中国基本国情出发,对于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如何衔接问题做出的创造性的理论回答,是毛......
文章对近十年来西方、苏联和中国学者研究朝鲜战争起源的著述进行了梳理综述:第一,苏联并不是支持金日成发动进攻那么简单,而是参与......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内部因素起决定作用。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经济的曲折发展而言,既要看到苏联对影响因素的授予过程,更要深入......
苏联对中国东北的政策是中共实现夺取东北战略目标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外力因素。苏联政策的调整,使中共夺取东北的战略部署经历了三次......
1959年庐山上发生的悲剧,国内因素起直接作用,但苏联因素也不容忽视,占有很重要的分量。在毛泽东看来,彭德怀的“万言书”对大跃进......
凯末尔改革的参照物不仅仅是西方先进国家,正在发展强大的苏联越来越引起凯末尔的注意,可以说凯末尔初期的改革受到英法等西方国家的......
二战初期(1939.9-1941.6),盟国对德经济战的主要形式是经济封锁,企图以此达到瓦解德国经济使之不能继续作战的目的.苏联这时却以中......
朝核问题是指朝鲜因为发展核电站项目获取核技术和核废料,并逐渐有了开展其核计划的能力和意愿,给地区安全和国际防止核扩散带来冲......
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包含体系和能力两重维度。首先,从体系的角度看,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是在三种因素影响下构建起来的:一是传......
抗战后期,苏联对国共两党的真实态度,以及对中国革命的前途的认识,成为美国制定对华政策的重要依据。苏联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
本文主要探讨了抗战胜利前后苏联因素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认为在这一时期苏联因素一直是美国对华决策的基础和主要依据之一.......
二战前夕,英法苏三国为了制止希特勒的进一步侵略扩张,进行了集体安全体制的结盟谈判.在谈判末期,苏联提出了西进过境权问题,而英......
抗战胜利后,东北由于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很快成为国共两党争夺的目标。但由于双方战略指导能力的差异,中共捷足先登,占据了有利态势......
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借鉴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使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得到长足发展。党的七大以后,新民主主义社会论逐步演变,并为过渡时期总路......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经历了由中立观望→援华制日→结盟抗日→扶蒋反共的曲折变化。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不仅是中美双边关......
摘 要:20世纪50年代,为解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档案事业对档案理论的迫切需求,在国际形势与国家外交政策的外在驱动下,在改变中......
1945年初,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最后阶段,苏美英三大盟国之间的关系起了微妙的变化,苏联对英美双方显示出不同的作用.利益的差异......
二战初期(1939.9-1941.6),盟国对德经济战的主要形式是经济封锁,企图以此达到瓦解德国经济使之不能继续作战的目的,但苏联这时却以中立......
毛泽东发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想寻求一种不同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方法,而且是比苏联更快的方法。人民公社受斯大林所有......
新中国成立之初,规划建设"新北京"、打造社会主义城市空间是中央与北京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所聘请的中国建......
随着研究的进展和史料的不断披露,关于"高岗事件"内在发展主要脉络已经大致清晰。应该说,毛泽东是赞赏高岗的工作能力、肯定高岗的......
1960年代末,国际局势发生巨大的变化。在美国深陷越战泥潭、苏联实力大大增强并开始表现出对外扩张趋势的情况下,为了巧妙地利用中......
本文初步探讨了苏联因素对毛泽东发动“大跃进”的影响,认为苏联的建设成就使毛泽东坚信,只要真心实意学苏联,中国经济就能获得高......
东北解放战争时期,苏联通过与东北解放区的商品贸易、与中国共产党合办企业、派专家修复东北铁路网等形式,对东北解放区进行了大量的......
十月革命后,俄国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试验场,吸引了世界的目光。社会主义苏联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参照系迅速进入中国青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战争彻底摧毁了欧洲中心格局,加速了国际政治力量对比的变化,改变了全球的权力分配格局,标......
在1949年到1978年中南关系的发展过程中,不难看出苏联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由于苏联是社会主义阵营的核心,中国对苏关系始终处于......
1933-1937年,从表面上看,美国政府在对日、对华政策上保持克制,不公开刺激日本,但这只是其中的一面。它的另一面是有限地促进苏联......
任何一国的经济都处在与其他国家的互动联系中,无法与外部世界完全隔绝。因此,外部因素是考量一国经济的重要指标。对上世纪五、六......
新中国政制体系构成的制度基础主要来源于三大基本要素,即帝国的历史传统与制度遗产、马克思主义的政体理论及其在中国的早期实践......
在20世纪50年代初爆发的朝鲜战争中,苏联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苏联对沙俄远东政策的继承,成为其参与金日成武力统一朝鲜计划的原始动力......
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指导思想,新民主主义时期苏联因素在国共两党政治角力中的影响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了历史......
在远东国际政治格局和美国远东政策的演进过程中,苏联因素无疑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苏联作为一个远东大国,它的一举一动不仅......
学位
新东方政策是战后联邦德国外交政策上的一次重大的转折。它调整了战后联邦德国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策略,加强了与苏联和东欧的关系,......
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是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的重要思想。毛泽东既是"第二次结合"的倡导者,也是"......
新中国政制体系构成的制度基础主要来源于三大基本要素,即历史传统与制度遗产,马克思主义的政体理论及其在中国早期的制度实践,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