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逸心理相关论文
中国的魏晋时期(220-420)和日本的中世时期(1192-1603)是两国隐逸文学发展的高峰时期.由于两国的社会历史、民族心理、审美情趣以......
孟浩然一生与鹿门山、鹿门寺及诸多寺庙、僧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孟浩然对隐逸生活的选择,直接影响到他对佛理禅意的理解和认同,这种......
【摘要】通过对两宋之交、南渡前后词人的隐逸词作梳理、研究,归纳出他们的隐逸心理及其表现:身隐心未隐的苦闷徘徊,身心俱隐、回归自......
康与之,"品行甚恶",以应制词著称.但考察他的生活经历和词作,不难发现他的身上充满了矛盾.北南宋之交乱世,他也忧国忧民,也怀念中......
"窗"在方位上不仅具有东西南北的朝向,而且在形态上具有敞开与闭合之分。唐诗中的窗多以开敞的形态存在,"开窗"成为一个固定的诗学话语......
文章从儒道合一的美学思想,逸狂交织的审美意象,外淡内浓的诗歌意境三方面论述了陶渊明的诗歌创作.由于儒道两种美学观的对撞产生了新......
“杖入园林,令园丁种植蔬菜,开垦沟畦,芟草灌花,结缚延蔓,斫伐横枝,毋滋冗杂。时即采花插瓶,以供书斋清玩。”这是明代文人高濂怡......
<正>陶渊明的一生,大多数时间是在家乡农村过着隐居的生活,其间也曾多次断断续续地做过官,自从41岁辞去彭泽令后,便不再出仕。他现......
由于科考的屡受挫折,使蒲松龄产生了避世隐逸的心理。虽然他并未将之付诸行动,但在诗文中已不止一次地表达了希望遁迹山林或如陶渊明......
魏晋南北朝小说中的仙凡距离大为拉近。与汉代相比 ,仙境的位置从天上、山巅、海中移至山洞中 ,凡人进入仙境的难度减小 ,在对其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