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浓度相关论文
本论文主要研究培养密度和食物浓度变化对蒙古裸腹溞群体生殖力的影响。适宜环境条件下的群体培养,培养密度和食物浓度均是一个随培......
应用单个体培养方法比较研究了藻类食物浓度(2.0、5.0、8.0和11.0×106 cells/mL)和品系对采自广州、青岛和芜湖等地的萼花臂尾轮......
应用群体累积培养法,在3种温度(20℃、25℃和30℃)和3种斜生栅藻浓度(6.0×106cells/mL、3.0×106cells/mL和1.5×106cells/mL)共9......
以斜生栅藻为食物,采用群体累积培养法研究了食物浓度(2.4、4.0、5.6和7.2×106cells/ml)对不同种群增长阶段的角突臂尾轮虫个体体......
以蛋白核小球藻为食物 ,应用群体累积培养法研究了食物浓度对角突臂尾轮虫种群增长、个体大小和卵大小等的影响 .结果表明 ,食物浓......
为研究不同浓度的牟氏角毛藻对双齿许水蚤生长、存活和生殖的影响,并构建双齿许水蚤在不同食物浓度下的种群生命表。实验共设5个浓......
运用群体培养法,研究了藻类食物浓度对萼花臂尾轮虫混交雌体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食物浓度为2.0×106cells/mL时,产雄卵的混......
使用浓度为0.3mg/mL的椭圆小球藻、尖细栅藻和两者以1:1组成的混合藻在26±1℃下对壶状臂尾轮虫进行单个体培养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三类食物对......
周期性孤雌繁殖的轮虫靠休眠卵度过不良环境,等环境适宜时休眠卵孵化出干雌体,再次通过孤雌繁殖建立种群。通常休眠卵要经历一段休......
以浓度分别为2.5×106、5×106、10×106、20×106cells/m L的蛋白核小球藻为食物,在温度分别为25、28、30℃条件......
以浓度分别为3.0、6.0、9.0、12.0和15.0×106 cells/ml的蛋白核小球藻为食物,在温度为25±1℃下对萼花臂尾轮虫进行群体......
研究了不同食物(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浓度对拟同形潘(Daphnia similoides)生长繁殖的影响,实验共设7个浓度组(有机碳浓度分别......
模糊秀体潘是热带水体中枝角类的主要优势种,它在竞争及对热带水体的适应方面的优势尚不清楚。本文以模糊秀体潘为研究对象,观察不同......
应用单个体培养方法研究了藻类食物的种类和浓度以及培养温度对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动态的影响 .结果显示 ,藻类食物的种类和斜生栅藻......
应用单个体和种群培养方法,研究在一定温度(20℃)下,以浓度为0.25×10^6、0.5×10^6、1×10^6、2×10^6、4×......
在20℃和25℃培养温度下研究了3种食物浓度对老年低额溞(Simocephalus vetulus OF Müller)生长与生殖的影响.结果表明:老年低额......
在25℃下,以浓度为0.4、0.8、1.6、3.2 和 6.4×106 cells/mL的斜生栅藻为食物,研究了采自广州、芜湖和青岛的角突臂尾轮虫胚......
本试验设3个温度(20、25和30℃)和3个食物浓度(1×106、10×106和20×106 cells/mL),研究不同温度和不同食物浓度对褶皱臂......
镰角秀体溞、模糊秀体溞是淡水水体中常见的中小型枝角类,中华拟同形溞、盔形溞是淡水水体中常见的大型枝角类,在亚热带地区湖泊和......
报道了温度和食物对单个体培养下蚤状溞前4胎的生殖诱导效应.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各胎的生殖量下降;食物种类和食物浓度影响各......
通过饵料浓度差法在实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金藻、三角褐指藻和巴夫藻对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摄食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
为探讨富营养化水体中大量发生的轮虫与微藻之间的关系,在实验室条件下,观测了不同藻类食物浓度下方形臂尾轮虫生命周期中各发育阶段......
[目的]为淡水轮虫的高密度培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单个体培养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蛋白核小球藻对壶状臂尾轮虫主要发育阶段历......
对采自青岛和芜湖两地的萼花臂尾轮虫在3种温度(20℃、25℃和30℃)和2种藻类食物浓度(1.0×10^6和5.0×10^6cells·ml^-1)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