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文图书出版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创新模式的探讨

来源 :第六届韬奋出版人才高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dud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实现政策性、知识性的基础上,应针对民文出版等的特殊性创新继续教育的模式,以确保实现继续教育的初心。笔者建议:加大民族文化相关内容在继续教育中的比重;拓展继续教育的民文语种和内容门类;区分编辑水平层次,完善继续教育考核机制。
其他文献
在我国,由于出版企业是以国有性质为主,又多由传统型的事业单位改制而来,在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用人方式等方面仍然带有较为浓厚的计划经济特色,因而在对继续教育的思想认识与实施策略方面,存在不适应社会形势与制约人才发展的一些缺陷.尤其是在“互联网+”已经被列为国家级战略以促进新旧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正视这一问题并尝试探讨解决途径,进而有效提升行业的创新动力,已成为全体出版业人士的当务之急.文章着重
文章就高校编辑出版人才培养进行深入探讨。大学是一个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多向交流的共同体。大学中的每一个参与主体都可以从他人那里学到知识和技能,同时,也会教他人学习知识和技能。学生教学生是学校里面效果最好的一种教学方式。而和学生无障碍交流也应该成为老师的一种理想状态。
新经典是一家执着于出版、执着于培养编辑专业水准的出版机构,公司管理层深知在出版继续教育方面所肩负的责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出版继续教育融入出版全过程,着力构建编辑集群化建设下的五大培养体系。依托长远眼光与长远考量,新经典成为民营书业第一家上市企业,其多年的坚持与对编辑群体的重视和培养,使得企业始终处在良性运行的轨道上,实现了企业与人才的共同成长。
本文将以《读者》杂志始终坚持的“人文关怀”理念为切入点,分析缔造《读者》杂志的读者杂志社是如何培养编辑人员人文关怀理念的.
随着时代的进步、文化知识的不断丰富和更新,社会对各行各业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编辑工作作为文化创造、传播、积累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社会对这一环节中的编辑工作者则有了更高的要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版界曾有过关于编辑应当成为“杂家”“专家”“学者”,应当“一专多能”等讨论,皆是对编辑应具备多方面才能的一种强调.社会对编辑人员需具备多方面才能的重视体现了国家对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要求.学习型社会的
针对不同的从业人员的工作年限、职位、技术能力等,继续教育的方式、种类不尽相同。本文从出版企业的未来发展出发,首先,通过三个方面分析最近几年人职的出版从业人员的特点与不足;然后,从人才培养初期的“双元制”模式、人才进入企业后的培训生计划、终身继续教育的企业大学模式三个方面深入探讨应如何借鉴国际企业人才继续教育新模式,以期对我国版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建设有所启示。
出版行业从业人员是文化交流和传承的把关人,开展行业继续教育是保证把关人质量的重要途径,而大数据技术正是提升继续教育的有力手段。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出版教育中,也正应了此次博览会的主题。出版从业人员只有不断地充电学习,才能跟得上行业发展的脚步,换言之,才能准确高效地完成出版工作中的每一项任务,才能使出版行业、文化行业不断得以传承、创新、发展。
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的融合,也推进了出版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跨界融合,转型升级、多元融合,已成为当前出版业的主基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版教育转型也应以“多元融合”为基点,促进多学科的融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融合、教学与实践的融合、中外文化与教育的融合。
目前出版继续教育的一大弊端是出版从业人员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很大原因是课程没有与自己的职业成长结合起来。英国的一些出版培训机构按《标准》里的项目开展专门深人的培训,吸引有志于在该领域深造,成为领域专家的出版从业人员的参与;而出版从业人员可以在众多的课程中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规划好自己的出版职业生涯,进而更好地丰富专业知识、打磨职业技能。我国的出版继续教育也应给予出版人员丰富的知识“大餐”,供不同业务
在《从“畅销书时代”到“后主题出版时代”:互联网+出版“供给侧改革”战略研究》(全三册)的专著中,为21世纪以来中国出版业的“变化”发展史进行了“断代”—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出版人才产生了不同的需求,从而倒逼形成不同特征的人才培训、培养和培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