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主体性目标下的知识教学--20世纪90年代的自我建构

来源 :首届“21世纪全球历史教育的发展与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ny03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教学的前行与展望需要回顾来路.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技术飞天散花之际,一些常理式问题并没有细致而深入地反刍.为此,本文梳理了20世纪90年代曾经热议的话题——知识与能力、主体与主导,并以笔者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教学实践及经验总结为反刍对象,以文本分析、自我建构的方式,勾勒了中学历史主体性目标下的知识教学状况,认为基础教育领域的中学历史教学是基于知识展开的知识教学,要充分实现知识的教育价值.这也许有助于21世纪历史教育的进步建基于更适切、更扎实的基点上.本文以理论阐释为主,兼及实践案例,关注操作流程.主体性目标下的知识教学有主体性哲学、新知识论、历史解释学等基本的理论依据,也有对中学历史教学实际需要与可能的考量.它从最初的"能力框架下的知识打开"开始,经过"主体性整合的教学模式"的实践,走向知识如何分类、处理的"知识展开与主体精神同构",从中探索"知识展开活动中的主体性表征",最终确认:主体性引领知识的展开,从而实现知识的教育价值.作为建构,它是对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历史教学现象的当下对话与延展,是教学历史与教学现实的同构,是那个时段和这个时期的双向互联.
其他文献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在北京实施以来,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已成为一线教师关注的重点.几年来,围绕着怎样更好地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主动学习","充
美国的社会学科教育者致力于为高中学生在大学生活和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以及为参与公民生活做准备.课程标准为技能和内容构建了框架.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群体对学习经验的渴求,
历史教育的传统在中国源远流长,上古三代的史鉴意识是其滥觞.西周以来,史官通过"献书"、教育等方式参与到社会政治活动中.随着史册编修的兴盛,以《春秋》命名的史书大量出现,
20世纪80年代前后出现的所谓"史学危机",促使了从事历史教育工作者对历史教育价值与功能的思索,涌现出了一批有关历史教育价值与功能的著述.纵向看,研究数量的不断增加,表明
政治制度史是高中历史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它与经济发展的历程和思想文化的成果一起构成了高中历史知识的框架.在备课中,教师常常纠结那么多的内容应该讲什么?学生应该学什么?
历史意识是一个哲学概念,但其在很多学术领域有着广泛的使用.历史意识进入历史教育学视野,西方是在20世纪70年代从德国开始;在中国台湾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则要晚
中学历史教科书是现代国家主导下学校教育体制的重要媒介,承担着每一个政治支配系统自我维护和彰显的作用.它是否、如何以及为何描述他者形象,既反映了该国历史教育的包容性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国家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规划及要求198,促进了中小学的现代信息化教学改革,随着硬件设施的建设完成,宽带网络、多媒体设备走进校园,"云班""ipad班"已不
本文从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历史教师开始研究,分析他们的心理状态,向前追溯到17世纪,通过李贽、鲁迅和俞平伯的研究,展现一幅跨越四百年的思想史画卷,以此粗略地说明,专制皇权
史学概念大致可以分为史实概念和史论概念.前者是"是什么",即客观史实的正确反映,后者是"为什么",即基于前者的思维逻辑的正确反映.无论从认知规律还是教学实践看,只有掌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