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少数民族船型屋的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

来源 :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733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船型屋是中国少数民族海南黎族的茅草寮性住房,是世世代代的民族传承居住文化.结构为木、竹、草、泥架盖的茅草寮,冬暖、夏凉,外观为船型,客称船型屋.由于时代的进步,加上汉族文化的影响,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扶贫政策,已对原有的船型屋进行改造性折盖砖瓦或钢筋水泥混合性楼房,造成原有的黎族茅草住房茅草寮船型屋非遗文化消失.为留住乡愁记忆,应立即对尚未折盖的原茅草住房茅草寮船型屋,进行加强对村落保护区性非遗传承保护.挖掘、整理海南黎族的居屋文化,探索它的起源;和对黎族住居的世代文化传承影响.中国少数民族海南黎族的茅草住房茅草寮船型屋,具有原生态性、可复制性、易折易架盖的迁徙刀耕火种的传统民族移居传承优点和特征.但要用复制的来替代原有村落的旧式茅草寮船型屋做为乡愁的记忆,那么就失去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意义,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不再具有非遗传承与保护的价值.
其他文献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全球范围内多元文化发展浪潮,微博等新媒体逐渐成为主流的文化传播途径,这对蒙古长调文化带来的既有冲击又有机遇.在复杂多元的语境中,探究微博
《阿诗玛》是彝族叙事长诗之一,主要流传于云南石林、曲靖、文山一带.《阿诗玛》内容多样,内涵深远,被誉为"民族之歌",同时堪称为古代彝族社会的"百科全书",在其流传地区被奉
21世纪以来,中央对民族工作的指示中都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民族工作的重点.反观乡土社会,早已开始实践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中越跨境京族的楹联艺术即是此过程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表征,同时也是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源泉.保护它的目的,就是确保这一源泉永不断流.但在当下,"创新"思潮影响
中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国,以丰富的非遗项目传承着独特的文化基因,是中国重要的文化软实力;以非遗为源进行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也是宣传和发展非遗的途径.文化部倡导"非遗走
嘉兴掼牛竞技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该项目渊源于回族宰牲节中的摔牛活动.生活在浙江嘉兴的回族在地方文化和自我身份认同的交互建构过程中,吸纳了汉族的儒、侠精神,加之
贵州省是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目前贵州省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5项(140处)、省级561项(653处),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和开发中,
本文主要探讨了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民俗工艺文化保护的数字化创新模式.期望能够开拓民俗工艺文化从"静态遗产"保护向"动态遗产"和"活态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生产性保护
本文以作为非遗数字化中极为重要的民间文艺的数字化为例,简单梳理数字化的定义内涵、民间文艺数字化的国际和国内历史背景,联系《大数据时代》中的相关案例阐述民间文艺数字
如今利用品牌故事进行产品销售己成为企业发展的一种途径,本研究以"皇姑山"这一信阳毛尖的品牌为例,考察其在打造品牌文化的过程中对地方风物传说资源的利用问题,进而探究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