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方法论的角度看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演进

来源 :第十二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bu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华文文学虽然早就是一个客观的存在,但把它当作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研究对象,无疑始于大陆当代的文学批评家,时在20世纪70年代末.惟其如此,到近几年,也才有被统一称之为"世界华文文学"的专题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换言之,大陆当代学者不仅是这一学科的创立者,又是从事和促进这一学科发展的主体力量.本文回顾了这一学科在20多年来的建设和演进的风貌,以及相应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应该特别重视研究的方法论的自觉问题的观点.
其他文献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扩大了翻译研究的范围,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影响翻译活动的文化、政治、权力和意识形态等宏观因素。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基于此,探讨了翻译的
会议
目前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中普遍存在着民族文化缺失的现象。大学四年几乎没有开设任何母语提高以及加强民族文化知识的课程,有些学生甚至产生对母语文化的自卑心理。对
会议
本文对钱谦益与袁中道的交游进行了考察。文章认为,钱谦益与袁中道的密切交往,不仅使他的学诗、论诗深受公安派之影响,而且对包括公安、竟陵等各种诗派的流弊深有体会,
会议
本文对明清之际江南几个诗歌流派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文章围绕明末清初江南诗歌流派的形成、诸诗派党社意识的一致性、各诗派的诗学联系与分歧等进行了阐述。
会议
根据文学与语文发展脉络,从文学解读与教学解读两方面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解读史进行比较研究;从解读方法的选择使用中,对解读方法的取舍成因作了初步的探讨
会议
本文以时间为序对欧阳修与曾巩的交游作了考述,纠正了《曾巩年谱》与《欧阳修纪年录》的些许失误,利用了新发现《永乐大典》残卷中的曾巩佚文.认为在欧、曾30多年的
会议
逼真性被认为是影像的本性之一,但学界对其阐释却有相当大的含混性。本文从影像心理学和技术审美学的角度,反思了照相本体论、影视特技、拟像对影像逼真性认知的影
会议
文学的边缘性是文学在现代语境下的根本特征之一.边缘性不是边缘化,文艺学的边缘性使文学和主流意识形态和符号权力场保持了合理的视距和足够的张力,这是当代文学和
会议
本文从8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寻根文学”而形成的“文化热”及90年代晚期迅速勃兴的“文化研究”谈起,指出在这种情况下,对目前文化批评的进路及其局限性予以审视和分
会议
在本文的实际操作上,对华侨(人)文学的界定要素主要是作者和题材。就这两方面而言,可以将华侨(人)文学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广义的概念,无论是作者还是题材,只要是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