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进展

来源 :第29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dyyao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搜集了1998-2011 年与低碳城市发展相关的大量文献,介绍了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等概念的由来,列举了已有的城市发展指标,分析了它们的特点和侧重点,并且就建立指标需要遵循的原则和现有方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低碳城市发展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视角。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常规资料、ncep1.0.x1.0.再分析资料、云图资料等对2011 年8 月14-16 日河北中南部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此次降水主要是由两个MCC 造成的暴雨;8 月14 日夜间的降水主要是中高层处在副高外围影响,对流层低层暖湿切变辐合形成MCC 造成的;8 月15 夜间的降水主要是副高南撤,中高层配合槽线和地面冷锋共同形成的MCC 造成的.分析结果表明:(1)MCC 发生在较弱的
本文利用NCEP 资料对0716 号“罗莎”台风变性前后的环流形势场及结构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罗莎变性加强过程表现为强锋面侵入台风内部,冷空气包裹台风中心,温带气旋在锋面上强烈发展的过程。其最明显的特征是原热带气旋高层稳定的暖核结构逐渐破坏乃至消失,而低层冷核结构随着冷空气的不断补充逐渐形成,使之从对称的热带气旋变为非对称的温带气旋。相空间参数可以很好地描述变性过程中台风结构的演变。
在防雷大型地网设计中,经常会遇到多层土壤结构、高土壤电阻率等难以套用相关公式就可作出定性分析的问题,而通过现场实际测试数据,与CDEGS 软件包相应模块的计算和分析相结合,则可更为科学合理、经济有效地进行大型地网的综合分析及设计。
在Uwyo 包含单组分气溶胶的绝热气块分档云模式基础上,发展了多种化学组分气溶胶的绝热气块分档云模式。利用2006 年春季华北地区地面气溶胶分级采样的离子成分分析数据和同时段高空气溶胶、云微物理飞机观测资料,研究了实测多化学组分气溶胶对暖云微物理特征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多化学组分气溶胶较纯硫酸铵气溶胶更有利于增加云滴数浓度,减小云滴有效半径,同时多化学组分气溶胶通过增加小尺度云滴数浓度和
不同的雪深的雪压是不同的,同时相同的雪深雪压也不一定相同。相同雪深情况下雪压主要取决于积雪的密度。影响积雪密度的因子很多,主要有气温、湿度、风、日照、雪深、积雪时间、降雪性质,想要精确的确定它是比较困难的。本文着重研究分析降雪量、雪深与雪压三者之间的关系,以便在将来的服务过程中根据所预报的降雪量的大小,作出雪深雪压的预测,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同时总结出的经验规律运用到地面气象观测中能有效的
为了获得更准确的数值预报产品,通常需要获得更准确的模式初值和提高预报模式的性能.其中,资料同化过程就是求解最接近真实大气的途径.80 年代以来,变分同化逐步成为资料同化的主流方法.Courtier 提出的增量法使得四维变分同化方案进入国外气象中心的数值预报业务预报.但这种传统的四维变分方案需要使用切线性和伴随模式,工作量巨大,且计算耗时.中科院大气所王斌研究员等提出了一种降维投影的四维变分同化方案
WRF(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模式系统是由许多美国研究部门及大学的科学家共同参与进行开发研究的新一代中尺度同化预报系统。本文以2007 年7 月下旬山西中南部的一次暴雨过程为研究对象,选取WRF 模式中不同积云参数化方案和微物理方案进行降水预报对比试验和检验,对各方案的降水预报性能进行初步评估。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于强降水的落区有较大的影响,GD
本文选取了2008 年初持续性的低温雨雪天气过程,利用T213 数值预报模式回算的中期集合数值预报产品数据,通过WPD 方法获得了基于集合数值预报的低频扰动能量信号,通过与NCEP/NCAR 再分析资料的距平相关及误差分析表明,对于中期延伸期的预报而言,低频扰动能量信号是一种有一定业务预报技巧的可预报分量.(1)从200 hPa 位势高度场1 月1 日的未来15d 预报来看,虽然T213 模式集合
本文通过对一例较为少见的爆发性气旋以及由其引发的大风天气进行分析,发现由高空急流调整导致的叠加在气旋上空的中高层辐散区,冷空气前伴随干冷空气下传向气旋后部低层的涡度输送,气旋前部850hpa 西南急流输送的输送暖湿气流和气旋西侧槽前西南急流输送暖湿气流通过潜热释放共同促成气旋的爆发性发展。气旋第三象限的大风由动量下传触发强对流并形成风速叠加致使出现大风天气。
利用1961~2009 年华北地区94 站逐日最高气温观测资料及NCEP/NCAR 再分析资料及海温资料讨论和华北地区夏季持续性异常高温事件的天气气候特征,并选取了一个代表性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夏季持续性异常高温事件有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持续性高温事件有一个减少期,而1997 年以后持续性高温事件出现了明显的跃升;华北地区的西部及京、津、冀大部和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