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格尔的观者论艺术作品的共时性出位

来源 :第三届全国艺术青年学者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FY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各学科对视觉、主体性问题的集中讨论构成了"主体-客体-关系"的研究语境,艺术史相应展开了对观者身份以及观看问题的讨论.本文以李格尔的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阐释观者与作品的视觉关系,分析观者从"理想的身份"到"现实的身位"的转化过程.由此,进一步探讨艺术作品如何在"观者的世界"中以共时性身位进入艺术史.
其他文献
本文从当代襄阳人文景观设计中对历史文化信息的再认识、景观设计的布局和景观的表达方式等层面展开论述。人文特色是人文景观的灵魂,自然资源与人文特色“天人合一”般的结合
本文比较了中西绘画中的物象逻辑,从整体层面到个案层面分析和比较了中西绘画中物象逻辑的发展状况,以及观者对物象逻辑谬误的态度.认为西方绘画物象逻辑的颠覆是在19世纪,但
城市公共环境艺术是一个综合的整体,它包括了建筑、绿地、水体、小品、街灯、壁画、雕塑等方面,由于城市雕塑总是处于一定的环境的包容之中,所以,所看到的城市雕塑,不单是一件雕塑
本文将从对媒介转型过程中图像发生的改变入手,试图讨论数字技术时代视觉知识产生的可能和具体方式.首先,本文将讨论数字时代对图像的定义,以及图像和媒介的关系;其次,本文特
本文拟以宗白华、马采、滕固、邓以蛰等一批有深厚留学背景或丰富海外经历的前辈学人为中心,把他们放在中西文化交融的时代大背景中作整体和宏观的研究,考察他们在留学背景或海
现代公共艺术艺术使用的各种媒介都是以艺术家为主体,这也是艺术家随着社会的变迁,受到社会各种文化发展以及思维方式的影响,逐渐积累了艺术家对公共艺术的一种意识形态的表
隋唐艺术通过丝绸之路汲取胡文化因子,大量输入域外文化而取得辉煌成就,因此光照四邻,在日本留下了诸多宝贵的历史痕迹.本文依据学术界"文化适应与文化改造"的理论,对于同为
本文从物候学角度去分析、论证美术史中的一件极其重要的经典作品,即以《清明上河图》中所绘动植物为重点分析对象,对其"春景说"进行再论证.一方面在对《清明上河图》的既有
本文力图从艺术家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艺术学科的建立两方面论述这一时期艺术家形象和地位的变化,指出艺术成为一门学科始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家自我意识逐渐觉醒
在对80、90年代门类美学发展概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文章剖析了今日门类美学走向落寞的原因,并通过分析艺术学与美学的关系,呼吁艺术学学科建设中应以门类美学为桥梁,通过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