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促进青少年发展的原因分析

来源 :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专委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indirty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量研究证据表明体育运动促进青少年发展体现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层面。对于运动促进发展的原因我们总结以下几点。第一,运动中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发展资源:1 运动本身的规则决定其具有清晰的目标、期望和责任;2 指导者创设自主支持的环境、营造掌握目标定向的氛围以及采用信息性的指导方式;3 父母在情感和行为上的示范、支持及鼓励;4 同伴的榜样作用及良好的同伴关系。第二,个体在运动中具有或者获得良好的内部发展资源:1 个体持续参与运动并保持一定的频率;2 个体具有高意向性自我调节水平;3 个体具有参与运动的内部动机;4 个体在运动中获得的积极经验是促进发展的本质原因,这些积极经验包括:自主性体验、胜任体验、关系联结感、情绪调节经验、自我同一性经验、沉浸体验。第三,活动形式与个体发展阶段的恰当匹配:6-12 岁儿童以尝试多种运动为主而非技能的提高,旨在培养对运动的兴趣;13 岁以后在感兴趣的运动中提高技能并持续参与。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社会经济地位和社会计量地位两种类型的社会比较对老年个体和青年个体主观幸福感作用的相对大小及年龄差异.方法:老年和青年被试各120 名(平均年龄分别为65.12 岁、27.26 岁),实验设计为2(年龄:老年组,青年组)×2(比较类型:经济地位,计量地位)×2(比较方向:上行,下行)×2(幸福感:前测,后测)混合设计.首先测量被试的主观幸福感基线水平,一周后使用梯子干预的方法对被试进行社会
对西南四省(市)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心理健康素质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在理论研究上,提出了创新精神概念大于创造性思维、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创新能力的观点。研制了国内第一个《大学生创新精神现状调查量表》。调查结果表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被调查的苗布侗彝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素质水平相对偏低。苗布侗彝大学生中的男生在社交攻击和强迫两个方面显著高于女生,但在焦虑和
本研究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运用《希望特质问卷》、《青少年积极发展问卷》对570 名中职学生、480名普通中学生进行问卷测量,并比较中职学生与普通中学生的希望特质水平、积极品质水平的差异;二是编制《中职学生希望特质的培训课程方案》并对实验班49 名中职学生进行希望特质的训练培养,每周一次希望特质培训课,共8 次课程,实验持续2 个月,并对希望特质培训的结果进行评估分析;三是在研究二的基础上进行纵向研究
当人在自我概念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会因自尊水平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情绪与认知反应;而外显与内隐自尊作为自尊构成的不同成分,又会对相应反应起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在已有威胁性情境范式的基础上,结合Rosenberg 自尊量表和反应窗情绪启动任务,希望通过两个实验分别探明任务失败和挫折反馈两种威胁性刺激对个体的影响方式(实验一),以及外显与内隐自尊对威胁性情境下情绪与行为预期的作用机制(实验二)。
学习投入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观测指标之一,也是学业成就的预测指标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学生学习投入的现状与特点及其与学习价值观、学习乐观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采用自编《中学生学习投入问卷》对1210 名初一至高三学生学生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35.29%的中学生学习投入较低;男生学习行为投入显著高于女生;从初一到高三,中学生学习投入表现出随年级升高而降低的趋势,初中生学习投入显著高于高中生;父亲
样例启动是结构良好领域(如数学、物理等)知识的有效学习方法,其对结构化低知识的学习也非常有效。本研究从山西省临汾市4 所城市中学和2 所农村中学中随机抽取1476 名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3(高创造性样例、低创造性样例、无样例)×2(封闭式题目、开放式题目)混合实验设计,运用共感评价技术、多元方差分析、简单效应检验等分析方法,探索不同样例启动方式对中学生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
近年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风靡全球,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推崇。翻转课堂对教学中的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进行翻转,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实现对传统教学的革新。通过在线学习与面对面教学的有机融合,实现了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掌控学习。以信息技术融入教学为线索,文章将翻转课堂的发展历程概括为萌芽阶段(1991-2004)、发展阶段(2004-2011)和推广阶段(2011 年至今)。
沙盘游戏是一种非语言的心理治疗方法。具体是指咨询师在为来访者提供一个安全、安静的环境中,在咨询师的陪伴下,让来访者从摆放各种沙具的架子上,自由挑选沙具,摆放在盛有细沙的特制容器(沙盘)里,创造出一幅从无意识到意识、从内在世界到外在世界、从精神到物质、从非语言到语言的与自己内在状态相对应的场景,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意识与无意识的对峙、交流、能量的逐渐转化,最终达到和谐一致、人格整合、自性化阶段。
Recent work has indicated that adaptation is controlled by multiple mechanisms acting at different timescales,but their neural underpinnings remain largely unknown.Here we explored this issue with two
Afterimage(AI)formation has been found to involve both retinal and cortical processes.Results of many recent studies suggest that the appearance of AIs reflects perceived qualities of inducers ra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