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的京族哈节变迁

来源 :2013中国-东盟文化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chen91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京族哈节在近十年来发生了重大变迁.随着现代化进程,京族的社会、经济、文化、传统习俗等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现代教育制度又将传统文化传承分割断层.京族的传统文化由于受全球化的影响及周边民族强势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同化,已经处于濒危状态,哈节传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本文分析了京族哈节传统概况及近十年仪式、参与人员、组织者、民间、官方等方面的变化。并主要受内因和外因两方面的影响。因此,针对京族哈节文化的保护,建议合理利用资源,有效保护传统,持续发展与当下时代接轨。
其他文献
2009年9月28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申报的"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将会促进中国
本文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和近年来方兴未艾的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和相关性进行了比对和探讨.对当前非遗保护工作中实施的生产性保护的核心思想、保护原则、现代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过程中,代表性传承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代表性传承人能够明了其职责与义务,积极履行其职责与义务将会起到表率的作用,对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在我国华南、西南以及东南亚地区,分布着众多被冠以"那"或者"纳"地名的村寨,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那"地名圈.生活在"那"地名圈的族群,以壮侗语族诸民族为主体.这些族群在语言
回顾与总结东盟主要国家非遗保护的实践与经验,探讨广西与东盟在非遗保护领域的合作前景,提出:通过组织平台建设、科研学术互动、博物馆宣传展示和项目交流等方式,借助国际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和意识增强,形成人类共同价值取向,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为标志,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全球化进程,也促进了中国-
从文化生态学角度看,民族艺术的产生、变迁与一定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文化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民族艺术的文化生态不仅包括本民族自身的文化传统,"还包括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碰撞
壮族铜鼓文化是"铜鼓文化圈"的一部分,是稻作文化的组成部分和反映.可能是由于在历史早期,宗教事务往往为部族首领掌握,铜鼓具有权力重器的性质和功能.中原地区以鼎为尊,南方
彩调是广西的一个地方剧种,具有几百年的历史,是一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新中国成立后广西彩调保护采取了三方面措施,并获得相关成果.一是剧目发掘与保护;二是技艺承继与流
本文以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办学为例,简述利用高等教育办学资源,在培养新时期高素质复合型劳动者的同时,促进民族传统文化回归,保护和传承民族艺术,探索一条联合国非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