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交通仿真的高速路网实时动态交通信息发布研究

来源 :第五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暨第六届国际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ngqiang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广东省经济和现代化交通工具的迅猛发展,交通需求剧增,为了改善交通拥挤现状,需要大力投入高速公路网硬件设施与软件环境建设。高速公路追求的目标是“安全、快速、高效、舒适、方便”,而高速公路系统的运行状态与其目标相距甚远,这就需要有效的管控措施来解决高速公路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不仅需要宏观上对高速公路网进行流量预与分配、通过收费措施进行流量调解,更需要中/微观上包括从高速公路网中流量的均匀分布与达到系统运行效益最优,到高速公路的出入/口控制、收费设施建设等关键技术入手。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是对高速公路系统运行状况的全面、准确的了解,区域交通仿真与实时动态交通信息发布是最有效的工具之一。
其他文献
以元胞自动机模型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行人仿真模型。模型中考虑了一些行人个体因素的影响,如舒适度,保持既有运动方向,碰撞处理等。利用此模型,在PKPM3D图形平台上研究开发了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的行人仿真系统。并利用该系统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模型更加合理、适用。
本文以北京市展西路区域为研究对象,从短时交通预测的需求出发,分析了浮动车数据的时空分布特性,得出在当前浮动车规模和数据采集周期的条件下,2分钟是浮动车数据统计计算的最小时间间隔,其有效覆盖范围是城市高速路、快速路和主干路。
本文分析了在当今城市规模扩大化情况下,实施大范围交通控制与交通流诱导协同的必要性。根据大范围交通控制与交通流诱导协同特征,提出了基于移动Agent技术的协同框架,构建了移动Agent的结构,建立了基于移动Agent技术的大范围交通控制与交通流诱导协同模型。期望对未来实现大范围城市交通控制与交通流诱导协同提供一些新的方法和思路。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局部搜索的交叉口分向车流量检测算法,实现了对道路交叉口交通视频的处理和分向车流量统计功能。基于局部搜索的交叉口车流量检测算法,实现原理类似于人类视觉行为。在路口处设置虚拟线圈进行实时监控,以获取通过虚拟线圈的车辆信息,利用背景消减法获取车辆的最大特征块,应用块匹配算法在小区域内搜索车辆特征块并跟踪,最后根据区域判定法实现交叉口分向车流量的统计。本文所提算法具有运行速度快,跟踪准确,
根据车辆动态称重系统的实际情况和压电薄膜传感器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可以有效防止运算放大器振荡的电荷灵敏放大器电路,并利用PSPICE软件对该电路的特性进行了仿真,同时对电路中各个元件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仿真结果表明在同等参数下,该电路确实具有防止振荡的作用,也说明了仿真的有效性。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地面传输数字电视DTMB的多媒体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实现多媒体交通信息的发布和接收的功能。系统按照DSM-CC协议对多种类型的多媒体交通信息进行编码,将编码后的数据流通过地面传输数字电视的大容量广播信道进行传输,智能导航终端接收数字电视信号后从数字电视节目中分离出DSM-CC数据码流,对其进行解码后,得到多媒体交通信息用于导航。完成了原型系统的搭建,验证了系统方案的可行性。
疲劳驾驶是引起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过长时间的驾驶会严重的降低驾驶员的觉醒程度,损伤驾驶员的操作能力。本文采用驾驶模拟实验,通过检测驾驶员的脑电信号,研究脑电波不同频带的平均功率谱密度随驾驶时间的变化规律。同时,确定了在单调的道路环境下驾驶员出现疲劳症状的驾驶时间。结果验证了脑电信号作为驾驶疲劳检测指标的合理性,同时发现单调环境下最优的驾驶时间是28分钟。本文不但为疲劳的检测和道路设计奠定了
传统的智能交通信息服务除了基于互联网固定通信模式以外,还广泛应用于手机终端、车载导航、移动电视等移动通信模式,需要分别建设各自的垂直系统的信息服务平台,而基于移动通信模式用户大幅度地超过固定通信模式用户。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下一代多媒体融合业务已成为通信技术发展的趋势;一方面用户对操作简单、安全、个性化业务、移动与固定无缝融合通信方式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多媒体融合业务也为智能交通信息服务商保持
本文回顾了几种常用的控制算法,针对上海市快速道路的特点,从平衡匝道排队与主线拥挤的角度,在ALINEA算法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改进后得到EXPAlinea算法,并根据EXPAlinea算法设计了控制流程,对实施汇入控制后与控制前的交通流参数进行了比较。
传统的四阶段法中,交通预测在较为宏观的交通小区上进行,随着城市基础数据库的完善,基于微观层面上的交通需求预测成为可能。本文以基于距离衰减理论的可达性模型为基础,利用GIS技术和栅格数据,以数据分解和可达性测量为基础,探讨了公交出行预测的新方法,以武汉市作为实例进行了公交出行需求的分布预测研究,并基于实际调查对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基于GIS的可达性模型对公交出行发生预测具有宏观意义,但在微观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