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和民意的共生与互动:司法公正的评价标准分析

来源 :中国法学会审判理论研究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dyww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司法公正是司法最基本的目标和理想。司法中也有诸如“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等操作标准,但关于司法是否公正的评价却常常莫衷一是。从表面看,是由于不同的评价主体使用了非同一性评价标准,即法律专业人士往往使用法律标准评价司法行为、司法过程、司法结果,而普通民众则习惯于使用社会标准。但无论是法律标准还是社会标准,司法活动都无法排斥其影响。由此,对司法公正的法律标准和社会标准做一综合分析,理清困扰法官判决的法律因素和社会因素,并由此为司法公正提供一个参照系,是非常必要的。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社会民众对法院态度的变化大致经过了充分信任、热情下降、充满期待、怀疑徘徊等四个阶段。当前,虽然法院建设和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成就举目共睹,但是受转型期大环境的影响加之法院自身的一些因素,司法权威正日益受到挑战,社会民众与法院的距离感越来越明显,社会民众对司法的不信任普遍增加。导致司法与民众关系疏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法院自身而言,不假思索地投入到社会改革的大潮中,一定程度上把法院作
随着我国司法进入到结构性和功能性并举的改革时代,法院为契合公正、高效、权威司法制度的构建,正在积极地以更高的姿态努力希望赢得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然而司法公信力在民众心目中却日趋淡化和动摇。这一悖论引发了众多理论与实践研究者对司法改革方向问题的关注。本文从当前司法专业化和司法平民化两种改革主张的争论出发,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第三条改革发展道路,即司法社会化。全文以司法社会化为研究视角,采用解构分析
作者从法社会学的视角,对司法权本质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司法权本质应当是社会控制权的观点,并以此作为研究司法权理论的基点和实践导向,提出了当务之急是要正确处理好几个重要关系,走有中国特色的法院改革与发展之路的理论构想。
司法裁判作为一个复杂、高度专业性的课题,经常被司法者用高深莫测的法律专业用语、枯燥琐碎的概念及单纯技巧性逻辑使之与民众隔离,而另一方面,司法裁判与社会发展相脱离,使司法裁判在目前社会背景的映衬下愈发苍白,无法在现实社会结构中体现其应有的地位和价值,司法裁判做为特殊社会角色无法显现。司法裁判不仅是法律的宣示,而更要在法的安定性下,通盘考量各种要素,实现社会赋予司法裁判的能动职能。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
民事审判方式改革是当前我国司法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顺利推行关系到我国司法公正目标的实现。近年来,我国对民事审判方式改革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出现了不少问题,成为改革向纵深发展的障碍。本文结合我国民事审判实践,对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一些宏观问题进行概述,并从民事证据制度的角度,对民事审判方式的具体制度进行探研。
文章梳理了我国专门化海事审判制度的创新与发展历程,总结了创新与发展历程中的经验,为我国专门化海事审判制度的完善提出了初步构想。
我们通过揭示我国法官队伍构成中现存的学历问题、组成状况来说明我国进行法官教育培训的急迫性和必要性。同时向大家介绍了我国现阶段法官教育培训的基本情况,并且说明了发达国家的法官培训模式、培训现状,希望能得到更多的借鉴和启发,试图寻找到一条对法官进行培训最优化的道路。
行政机关与行政管理相对人间的行政纠纷是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的是大量存在的行政纠纷,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最大的不和谐是官民之间的矛盾。但由于行政权的不断扩张,传统通过法院的司法审查等方式对行政权进行控制的方式,已经无法解决日益增加的行政纠纷,西方各主要国家都伴随回应型法等社会科学理论的发展,试图通过在行政纠纷解决中引入多元化的方式,以弥补传统纠纷解决机制的不足。文章首次把行政纠纷的解决放
近年来,群体性纠纷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当事人矛盾尖锐、涉及面广,处理难度大,人民法院对群体性诉讼案件的审理及其司法作为的效果评价涉及多种社会关系的冲突和协调,审理中具有相当大的复杂性。因此,妥善处理群体性诉讼案件直接关系人民法院能否对和谐社会的工作大局提供优质、高效的司法保障。本文以笔者所在的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及莲湖区人民法院审理的群体性诉讼案件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该类案件的规律性特点
作为一种特殊历史阶段与特殊法律体制的产物,司法解释无疑在中国的法治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法律解释问题的研究也极大地提升了中国法学界尤其是理论法学界的学术水平。本文在回顾中国司法解释在一个“长时段”里所走过的路的基础上,从寻找外部的合法性与追求内部的规范性两个方面对司法解释作一“走向式”的归纳。一方面,中国的司法解释坚持追求外部合法性,虽然不是民意机构的直接意志,但却依然需要相应的支持,而它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