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区云水资源气候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

来源 :2007年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ilak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阔际卫星云气候学计划(ISCCP)的云水路径(cwP)资料,分析了中国地区空中云水资源的分布特征,变化趋势,以及与大气环流和湿度场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国地区的cWP的分布与大气环流、地形特征和大气湿度分布及水汽传输密切千只关,中国地区的CWP存存明显的季节和区域差异。中国地区CWP的变化趋势以增加为主,青藏高原东部,内蒙古东部地区,以及西北东部地区CWP的增加趋势较强。全国范围内,冬季和秋季CWP增加较大,春季和夏季增加较小。这些变化主要与大气环流变化,以及大气湿度(水汽)增加有关。
其他文献
利用合肥地区6个观测站近50年的雷暴日观测数据和安徽省闪电定位系统数2005-2010年的观测数据,分析了合肥地区雷暴日年变化和各站点的平均雷暴日分布特征;对比了两种资料得到的合肥地区雷击大地密度分布值,并阐述了两种观测方法的局限性;最后利用两类经验公式得到了合肥地区雷击大地密度与雷暴日值的计算公式,同国标公式做了对比,并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6 个站点的雷暴日数随着年份的增加总体呈现出
本文利用双站摄像资料重建闪电三维(3D)通道的方法,对2012年在广州观测到的编号为F1215的一次自然闪电首次回击之前的连接过程中上行连接先导和下行先导的发展通道进行三维重建,并对比分析了利用单站高速摄像资料和双站光学观测三维重建资料得到的连接过程中先导的二维(2D)和三维发展特征,得到了以下结果:(1)F1215上行连接先导的3D/2D长度分别为818/610(比例:1.3),3D/2D平均速
本文利用2005-2007年SAFIR3000闪电定位系统的资料,分析了北京及周边地区(天津、唐山、廊坊等)云闪和地闪的时空分布特征,同时对总闪、云闪和地闪特征进行了简要对比,以期对防雷设计、雷击风险评估提供参考和指导。此外通过对SAFIR3000的观测结果分析对于不同闪电定位系统结果的比对研究也有一定意义。结果表明:云闪高发时段在15:00—次日00:00,峰值在19:00,高发月份在6—8月,
HTML5技术是互联网界的发展趋势,可用于气象类网站的在线视频播放、多样化数据展示等多个方面.相对于传统的Flash技术,具有开发成本低、对移动终端支持良好、方便易用、对搜索引擎收录友好、视频性能强大和节能省电等多方面优势.
本文将贝叶斯理论应用到集合降水概率预报方法研究中.采用集合预报资料和历史观测资料,通过建立BPO(Bayesian Processor of output)降水概率预报模型,将一组集合成员降水确定预报值修订为一组贝叶斯降水概率分布或概率密度的预报,并获得表征每个集合成员预报能力有效信息评分IS(Informativeness Score).基于IS值对集合成员概率预报信息融合,得到集成贝叶斯降水概
利用ArcGIS地理信息软件平台和计算机服务器硬件平台,建成了在WebGIS技术支持下的人工增雨指挥系统,并对指挥系统的建设思路、框架、数据库的设计以及系统的功能模块进行了介绍,实现了完全基于WebGIS的人工增雨作业指挥系统业务化。该系统的建设提高了人工增雨作业的科学性以及加快了广东省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建设发展的进程。
暴雪是影响我国的重要的灾害性天气系统之一。了解降雪的云微物理过程对于提高暴雪的数值预报水平和人工增雪能力,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包含了多个显式可分辨尺度微物理参数化方案的非静力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式MM5的最新版本,来模拟2004年12月20日至23日发生在以石家庄为中心的华北地区的一次暴雪天气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过程。在最细网格区域内分别采用GSFC(Ooddard)方案(试验G)和Reisn
选取了国家气象中心人工影响天气服务室人工增雨云系模式8月6~8日的宏观预报场模式产品与实况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以检验模式预报准确性。通过对模式预报的全国、华北地区、北京周边降水与实况的比较,中低层高度场的比较和温度垂直廓线的比较认为:模式12h预报的高度场、降水和云宏观特征的比24h预报更接近实况,且高度场中高层预报较l=I=l低层接近实况。模式预报的垂直层次较少,温度廓线分布的预报与实况不易比较。
本文主要是利用TRMM卫星资料和PMS资料,对一次在低槽冷锋云系和江淮气旋共同影响下的冷锋层状混合云系中的雨带和雨核的宏微观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由于受到江淮气旋的影响,典型的层状混合云系中主要表现为回波短带的特点,并且短带中有明显的雨核结构;在冷锋云系影响下的均匀的层状云系中主要表现为窄冷锋雨的特征;而过渡型的混合云系中以窄冷锋雨带和锋后雨带为主,窄冷锋雨带上有多个雨核的结构,锋后雨带表现为
为了了解对流云降水、降雹的微物理结构,我们采用无人驾驶飞机对2005年6月的几次对流云降水过程进行了探测,分别获取了对流云(包括冰雹云)有代表性的相关资料。本文主要利用探测资料,计算了对流云中的气流变化,并初步分析计算结果,对其变化情况进行概括性描述。在选取的3个个例中,分别代表了强对流云前部、后部和孤立强对流云,山于天气、设备条件和空域限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探测高度主要集中在3000~500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