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教学中言传与身教的体会

来源 :全国第十九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dmerc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在《金匮要略》的教学中,通过言传身教以培养学生的高尚医德,引导学生形成尊重患者、敬重生命的医者意识,使其领悟医乃仁术的医者胸襟;训练学生严谨认真,求实钻研的医者风范;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从学生们的学习心得中可以看出:教师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塑造学生的人格,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化,这样在学生中自然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教师不仅仅要重视教书,而且要更重视育人;不仅作为授业解惑之师,更要作为一名传道之师,只有这样才无愧于师者的称号。
其他文献
“腠理”一词,在《金医要略》中见于《脏腑经络先后病篇》第二条:“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本文对腠理的概念,本质、功能以及病机进行了探讨分析。
1842年开始,香港沦为英国殖民地,经过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中医学在香港几乎走到消亡的边缘。回归祖国后,随着《中医药条例》的颁布实施,中医开始在香港走上了有序的发展道路。本文通过对香港地区中医的政策环境、中医教育、学会活动的开展以及临床现状等的概述,希望为研究香港地区中医学发展历程提供思路,也为今后香港地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历代医家对肾气丸中丹皮的作用存在不同认识,多数医家认为是清泻肝火,根据丹皮在《金匮》中的应用规律,丹皮功用当为活血化瘀。肾气丸中用干地黄、山萸肉,山药补肾阴;用桂枝、附子补肾阳,茯苓、泽泻利水,丹皮活血。正体现了仲景治疗水气病中气,血、水并治的学术思想。
合理的中药的煎服法,对于验证临床疗效十分重要。《金匮要略》中张仲景特别注重药物的煎煮和服药方法,以及药物的炮制和服药后反应、护理等问题。本文仅从《金匮要略》205首方剂中,方药的煎煮法的煎药用水、特殊煎煮法及服药方法的服药次数、服药时间,服药温度几个方面进行的探讨,这在临床中是最易忽视忽略的。仲景的学术思想是值得深思、借鉴和发扬光大。
风水一病早在《内经》就有关其病因及症状的论述,至《金匮要略》,张仲景更深入阐述了其病脉证并治,近代对于风水的研究讨论大多遵循《内经》及《金匮要略》之旨,从肺脾肾脏论治,通过研读《金匮要略》注家,总结了风水病因病机与治则,强调营卫失调的机理。由此启示,在辨治风水时,调畅营卫也是不容忽视。
本文探析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方剂中所含芍药药对的配伍意义与临床应用,芍药配桂枝,调和营卫、和营益阴;配甘草,益血养阴、缓急舒挛;配当归,养血和血、柔肝止痛;配柴胡。疏肝柔木、养血调气;配枳实,宣通气血、散结止痛;配黄芩,清热坚阴;配附子,扶阳益阴;配茯苓,活血利水。本文拟对芍药的配伍意义与应用特色进行详实梳理,以冀有益于学习与运用仲景方药。
对古今有关不寐病的中医医案资料进行搜集与整理,运用文献研究与现代计算机技术及统计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挖掘数据之间的关系,探求不寐病的证治规律,为临床治疗不寐病提供更多借鉴和辨证的新思路。
少阳病分转属与原发。转属性少阳病发病是由外而内,发于少阳经脉,内及胆、胃,或有胆郁热结,除胸胁满闷、往来寒热,尚可见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症。原发性少阳病是由内而外,发于胆腑,外犯经脉,火热循经上炎,不仅有口苦、咽干,还可外犯经脉出现目赤、胸满。转属性少阳病的诊断依据就是“但见一证便是”;而原发性少阳病诊断不离“口苦、咽干、目眩”。治疗少阳病时,抓住“郁”、“火”两字,即是抓住了关键。原发性少阳
张仲景灵活应用汗法治疗各种外感及内伤杂病,常用的有辛温发汗法、辛凉发汗法、温阳发汗法、和解发汗法等,在风湿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痛风)的不同阶段若能合理采用相应的汗法化裁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正确运用汗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伤寒论》、《金匮要略》主要是对临床疾病的辨病、辨证论治,教学过程中理论必须联系临床实际,授课人员应具备较强的临床能力,既是教师,又是良医,才能教好《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课程,也才有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中医人才。管理层应对上述课程准确定位,注意培养、提高教师的临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