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影像作家时代的摄影语言体系建设

来源 :第12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xu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摄影语言的生成、润饰与运用,早已为大众文化所接纳与吸收,然而,就其语法、修辞和逻辑等方面的研究,只才刚刚开始.所熟知的各类影赛与热门的摄影节活动,实际上对于摄影语言的运用而言,仍旧停留在相当于文字语言的"组词"与"造句"基础性建设阶段上,尽管策展人会时不时地拔高其所策作品展览的含义,但仍旧掩饰不了摄影语言在运用层面上的苍白和整体性思维的缺失,甚至在逻辑上的自相矛盾.要知道,影像自身意义的流露,或影像按照自身的逻辑来表明含义的惯性表达方式,其中隐含了某种你我全然无法控制的东西,那里面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而观众或读者往往会被这种力量牵着走向自以为正确的方向.毫无疑问,影像之中裹挟着一种视觉语言表达路径中的不易为常人所觉察的惯性力量,甚至这种惯性里还包裹了影像自身所对应的隐性立场.摄影除其本来想要表达的意义外,当然还存在着某种鲜为人知的象征意义与可能会由此产生的引申意义,而出现在影像里的最终立场,有时竟然不能完全取决于其本意,在很大程度上则被影像自身的惯性带动着,滑向了隐没于大众内心世界里的隐性立场.影像是摄影机械的记录,精确而细致,但影像最终仍旧是人类精神的对应物,免不了会带上人类精神世界的种种烙印,而研究摄影影像语言的表达,则不能仅仅停留于摄影影像本身的表述逻辑上,应当超越摄影来看摄影,脱离影像来看影像,将摄影影像语言放到更为宏观的精神领域里面来考察、判断与研究,将摄影语言的"体"与"用"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基础建设得到了飞速发展。传统的混凝土损伤以构件整体为研究,而并非选择局部参量,这无疑在损伤检测中造成诸多问题。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看,损伤与阻尼均是有能量耗散的特征,因此,两者之间必然存在某种内在关联,探索与揭示损伤与阻尼的演化规律,对于材料性质的深入研究无疑是有十分重大的科学价值。本文通过引入混凝土局部损伤参量,以混凝土材料为对象,通过逐级动力加载试验,模拟实际结构
土水特征曲线作为非饱和土力学中的研究重点和难点,在岩土工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现有的土水特征曲线研究,多数都以减湿曲线为主,而绝大部分土体在自然条件下都是经历过多
  为迎接知识进入网络时代的历史新机遇,本文提议采用互联网+文化的新解决思路,即采用未来互联网的支柱技术"文联网"构造博物馆的数字孪生体.为说明其可行性,已开发出四个原型
一、博物馆展览中虚拟现实技术的定位  博物馆展览中虚拟现实技术的定位应基于展览本身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例如北京文博交流馆坐落于智化寺古建,在布展时面临文物流失、古建知识专业性强、展示内容深奥等方面的困难。如果沿用博物馆“文物+说明牌”的传统展览手段显然是无法满足观众需求,为此,我馆在本年度改陈中充分考虑到这点,将科技融入博物馆文物展览展示中,从而使博物馆展览展示成为文物再现+立体+多方位的展示,不
现浇X形混凝土桩(X-sectional Cast-in-place Concrete pile,简称XCC桩或X形桩)是由刘汉龙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新型桩基技术,是一种环保、高效、经济的绿色桩基。其设计思想是采
  数字化文物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它可以永久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信息,并可实现资源共享,同时为文物的展示提供了新途径。数字文物通常利用三维引擎平台进行展示,随着PBR技术的成熟,
近年来,国内在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浇筑期间模板支撑体系倒塌的事故屡见不鲜,对荷载估计不足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相关研究不足。本文以混凝土浇筑期楼面活荷载(包括施工
  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为科技馆展览教育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手段。本文从虚拟现实技术在科技馆展览教育中的现实应用与效果出发,结合教育学理论,对中国科技馆"太空行走"展项进行
在移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扫描二维码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手机上普遍应用的便捷渠道.本文介绍中国园林博物馆基于藏品库区管理系统双平台的藏品管理理念,从标签的角度,对RFID
  以信息技术、互联网构建的平台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应用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技术支持。以虚拟现实和交互技术为主,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数字化采集和存储、数字化复原和再现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