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城镇建设用地供需平衡与对策措施研究

来源 :中国土地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yz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是中国大陆未来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但也面临着土地资源承载力有限,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等制约因素.论文以云南省为例,分析省域范围内土地利用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城镇化进程中建设用地供需平衡问题,为缓解建设用地供给压力,结合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土地利用与管理相关法规,研究分析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城乡建设用地人地挂钩等问题,提出了保障城镇化建设用地需求的对策和措施.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土地登记制度既是土地管理制度特别是地籍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物权法的重要制度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权益保护意识的提高,以及不动产统一登记的提出,现今的土地登记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急需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法:以福州市为研究对象,对福州市为实现土地统一登记所做的前期工作作出了总结,分析了福州市现有的土地登记制度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研究结果:提
根据《物权法》相关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自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时发生效力;不动产权属证书是权利人享有该不动产物权的证明.故不动产登记是建立物权制度的重要基础,也是不动产物权变动的公示形式.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即确定农村集体不动产权属、定分止争,有利于维护农民权益、保障社会安全,促进科学发展,构
以土地权利为基础统一不动产登记,是由相关不动产与土地的依存关系决定的,它能够使不动产登记制度具备科学特质,有效地解决不动产登记范围、机构、证书、程序、内容、效力等统一的难题;可以建立起权利明晰、边界清楚、结构合理、化繁为简的不动产权利体系,促进不动产登记制度对市场经济作用的发挥.
本文通过逐一分析国际上不动产登记的发展趋势,指出在《物权法》中,不动产统一登记是大势所趋,在明确土地登记目标的前提下,制定统一的土地登记法,以土地为基础建立多用途的土地登记信息系统,明晰土地概念、完善土地权利体系.
房价的不合理上涨,除受到资金过多与利率偏低的影响外,财产税制的不合理被视为是最根本的原因.本文主要探讨提高持有税或移转税何者较能抑制不动产投机行为,结果发现土地市场透过高持有税低移转税的方式较能增加市场供给与减少投机需求,对于促使地价下跌较为有效;至于房屋市场则与土地市场相反,提高移转税对抑制房价效果较佳.因此,建议未来应针对纯素地与房地一体有不同的税制设计,且应同时考量目前国内不论是持有税或移转
本文主要梳理了当前中国大陆房地产税收制度基本情况,及房地产税收收入和土地出让收入的基本情况,总结了国际上房地产税收通行的一些做法,分析了现行房地产税收制度面临的问题和形势,最后提出改革现行房地产税收制度的几点建议,全面开征不动产税是方向,但不能马上实施,需要分步推进,目前需要和适合开征的是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的具有调节功能的房地产税,为发挥房地产调节税作用,需要配套降低流转环节税收,同时要尽快完善相
从2007年1月1日,已开始实施《物权法》与2014年6月将出台的《不动产登记条例》不难看出,不动产登记的主要功能是民事功能。可为国家房地产政策调控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为国家征收房产税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反腐与遏制诈骗提供保障。
土地价格是影响土地使用权入市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利用调查及相关统计资料,针对城市国有与集体建设用地的权利对等性、政策配套度、交易完善度等方面的差异,采用类比修正和数学模型法相结合的方法来评估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结果表明:土地拥有的权利不同就会有不同的价格表现.在目前集体建设用地权利不完整、政策不配套、交易不完善的情况下,集体商服用地、工矿用地、宅基地基准地价水平仅相当于国有地价的70%、75%、6
本文分析了房地产价格影响土地城镇化进程的三种机制.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可以促进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土地出让金)收入增加、房地产企业开发需求和人们购房需求增加,进而引致土地城镇化进程加快.通过2000~2011年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panel data)模型证实,不管是全国还是三大地区商品房价格对土地城镇化的影响均显著为正,商品房价格每提高1%,城市建成区面积将增加0.18%,不同类型(住宅、商业和其
城市化的发展需要以土地的占用为前提.而在严格限定征收范围的背景下,城市化的发展必然会引发关于《宪法》第十条的“二律背反”之问题.从城乡二元土地所有权格局、地权实施能力的差异化以及中国大陆的社会主义性质考虑,《宪法》第十条关于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的规定仍应维持.但考虑到中国大陆长期施行的城乡二元体制对农民权益的限制与剥夺,因此需要以人的市民化,尤其是农民的真正市民化为基础来对《宪法》第十条作出新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