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利之辨《左传》中义利概念的实践与应用

来源 :2007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国语言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yong850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利之辨”在儒家哲学中,为一辨明道德工夫的相对性概念.然而,不同诠释进路对于义、利概念的认知,也有殊异.一般而论,无论是道德工夫绝对二分,或实践进路义利关系的并立与主从,如何安顿“利”,是为关键.就前者而言,利阻碍成义之路,须被舍离,所谓的公利已裁化于义,可存而不论;当实践时,符合公众利益的利,其公平性取决于义,使义、利成为一序列性结构. 以《左传》为讨论文本,即将概念落实于现实政治情状,便无法如概念般容易厘清,又关涉乎政治权力.而政治所欲探讨之内容者,乃两种以上相对属性权力的平衡,因此,义利反成为妥协利益的道德基础.即便仍归本于道德,但更讲究权变融通.因此,义、利成为可供讨论与协商的实质意义,更贴近人情.不同事件中,分化为不同处理模式,丰富与活泼了概念在历史事件中的使用。
其他文献
元嘉时,由于特殊的士族政治,士族庄园经济,崇尚玄释的文化氛围的影响,江南灵山秀水和前代文学的熏陶启迪,谢灵运、鲍照、颜延之以他独特人格精神和人生体验,创作了大量山水诗
会议
“老成”成为文学评论术语始于唐.故本文将考察“老成”成词到成为人物品评术语,再到文学评论术语的过程,分析其应用范围转变的文化意义,进而深入认识“老成”所意味的美学内
本文重点研究六朝志怪小说婚恋题材的故事中体现出的六朝人的生命意识,尤其是死亡意识.这类故事中或隐或显地透露出的死亡意识,既是贯穿此类题材的重要思想,又是其时社会心理
会议
在数学的美中找到物理的规律1983年,我获得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本科学位,相当于美国的硕士学位,然后就去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在杨振宁先生那里攻读博士学位。我考大学
本文将唐代音乐文化交流以安史之乱为界断为前后两期,并以音乐文化在横向地域交流和纵向社会阶层间交流为视角,对有唐一代音乐交流的路径、内容和方式进行分析,总结出唐代前
句式散文化是文赋的重要文体表征,加强了文赋的抒情表意功能,也使文赋呈现出情韵美、声律美、意境美的赋体美学新范式.文赋句式散文化及其审美情趣具体来说表现在四个方面:一
“比兴”是中国古典诗学的核心概念.历代对于“比兴”的阐释都受到当时的思想和文学风潮的影响:汉代的美刺说,文学自觉时代论“兴”为“有感之辞”,朱熹的相关阐释,以及清代
会议
先儒以诗感育化人,汉则结合政治与诗教来施政.南朝诗重缘情,时代弥漫摇荡性情之诗作与审美追求.至唐,诗观复具新变,诗以教化与绮靡诗风于此大汇合.历代学者多聚焦唐诗的艺术
会议
李善《文选注》以征引为主要体式,其目的在于说明“选文”文辞的原始出处.而在具体征引中,“示作者必有所祖述”的内涵被演绎为“选文”文辞皆有祖述.这已脱离了原有章句之学
会议
李煜后期词作中频频出现楼台意象,表明他试图超脱现实,追求“穷高极深之趣”,这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李煜的这首“天鹅绝唱”,因其深邃的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