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回族心理特质的乡村聚居形态

来源 :第22届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st_ale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整体的心理特质决定民族的聚居形态,通过对回族群体意识与回族聚居关系的梳理,揭示归属感与“回坊”之间的深层次关系,探究回族聚居形态在回族心理特质的影响下所呈现出的规律性因素和特征,为回族乡村聚落建设提供策略.
其他文献
传统民间书院基于其特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经过长期的积累逐渐形成丰富而朴素的营建智慧,对当地环境的适应和地域文化的传承至今依然值得深入研究.竹山书院是明清时期徽州所有书院之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座,整个书院建筑群分为学社建筑和文化园林.本文正是基于此,旨在通过对竹山书院典型案例的研究开始,并从中提炼出适宜于现代文教建筑的传统营建智慧,以期对现代文教建筑的建设给予一些启示性指导.
传统苏州民居是江南民居的代表,民居的温婉、园林的灵秀,都在中国古典建筑文化中大放异彩.当前,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城市化进程加快,大规模的空间复制、移植以及城市发展对信息资源环境的依赖,古老的居住文化在快速发展的现在社会受到巨大冲击,显示出种种不适应性.同时,现代城市的发展也出现了环境污染、特征同化等消极状况,找到现代与传统的契合点,使传统服务于当下,发展于当下,找到当代生命力变得尤为重要.
中国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源头呈现多元场景,不同空间尺度下的营造技艺有多样承传过程且富有地方特色.探寻多维时空尺度转换路径,可为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创新提供可能.
风水左右聚落选址布局、自然影响聚落平面形态、宗族映射聚落结构是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三大主要特征.本文以赣西南地区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图解分析,探讨了聚落空间形态特征及其演变规律.
本文作者所调查的单堠堡和水涧子三堡都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在这几座村落中,既保留着相对完整的村堡格局,也保留着村边的庙宇、戏台等古代建筑,保留着当年的营造特点和相当多的历史信息.通过实地对这些村落的实地调查和研究,可以发现这些古堡在现代社会中所遇到的问题:面对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村民们的物质要求,有的村民对古堡采取了“自我更新”的措施,形成一种新旧并存的状态,有些则被村民所渐渐“放
栾川县潭头镇大王庙村为豫西传统村落,形态大体延续了清代格局,民居具有鲜明的豫西地域特色.本文基于建筑美学的“文化地域性格”理论,通过实地考察、测绘、访谈等形式,从空间布局、营造技术、景观装饰艺术三个层次浅析潭头镇大王庙村的聚落与民居形态,试论其宏观、中观、微观布局形式和地理、气候、材料适应性,为进一步挖掘、传承豫西传统聚落文化与美学价值研究提供粗浅意见.
榫卯工艺是乡土建筑营造技艺的核心,受外部环境条件影响微弱.本文以闽北地域现存的透榫工艺为考察对象,从探究这一地域榫卯的形制工艺、口风、手风特征着手,并初步调查同类匠技手风的分布与辐射范围,为明晰赣闽地域历史文化关联区手风、匠派二者之间的关联关系,厘定乡土建筑区划谱系提供相对可靠的依据.
本文从赣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历史发展过程出发,分析其传统聚落特征,将其归结为多层高密度建筑分散布置、强调防御性、活跃的聚落商业以及形势派风水学说影响下的聚落选址和环境建构等特征,指出这些特征是各地移民带来的原生地文化与赣南的自然、经济、社会环境相结合的结果.
温州历史城区民居根植于瓯越的地域环境,加之近代开埠后西方文化的影响,其传统建筑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征.本文从传统民居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时代背景、特色风格等作为切入点,探讨其独特的风貌要素和美学特征.
鲍氏小洋楼是位于浙东运河绍兴段的一座颇具特色的民国时期建筑.论文通过对鲍氏小洋楼的实地调研以及测绘,分析并研究其平面形式、立面风格以及建筑细部构造特征,得出鲍氏小洋楼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