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仁愛」之教的禮義析論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966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经]是儒家最提倡的典籍,也是中华文化精神之依托,孔子周游列国,未能伸展其志,在《论语.述而》云:[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间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爱也],因此夫子自衡国返鲁,重新编修六经以教学,《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踪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穆,编次其事。……故《书传》、《礼.记》自孔氏。
其他文献
@@当我们回顾东方的历史传统式,会发现乳胶与佛教及道教思想在各民族的精神支柱和价值观的形成方面,起了很大作用。特别是儒教思想,已在中国、韩国和其他许多亚洲国家的社会制度和人民生活中扎下了根,成为起影响作用的主流观念。
会议
@@苏武是汉代一位忠贞不屈的爱国主义典型。苏武人格的影响形成了一种伟大的文化传统,即“苏武现象”,其教育意义影响深远。班固在《汉书》中评价说:“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汉书·李广苏建传》)总的来看,班固的评价并没有错.但历来对苏武人格形象的理解却失于笼统和抽象。具体来说,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第一,苏武前求死而后求生,杀身与求生之间是
会议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在给人类社会环境、生活方式带来变化的同时,也给人们的传统道德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信息伦理应运而生。我们正是以此为切入点进行信息伦理问题研究,得出了保护信息资源所要遵循的四个基本原则。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信息伦理的法制化路经探究。
@@儒家仁爱思想的发展,由孔子肇其端,孟子继其绪,荀子开其制度设计的新局,而在西汉中期由董仲舒集其大成,将其从价值体系的高度和制度建设层面落在了实处,使得先秦儒家的仁爱思想由理想变成了现实,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共识,并形成了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规程。
会议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仁者爱人”,“仁民爱物”,不仅表现在爱人,而且爱物:强调“天人合一”,“与天地参”,“取物顺时”,“以时禁发”,对我们今天保护自然资源、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启迪意义。
会议
@@陆九渊根据“民为邦本”的原则,在深入了解民众疾苦的基础上,认识到现实社会缺少对官吏权力有效的制度制约。如果缺失有效的制度制约,权力一定为成为拥有者谋求私利的强势工具。陆九渊深切地感到吏胥、豪家凭借手中的权力巧取豪夺、为非作歹,严重危及到社会治安和国家稳固,为此,他提出了“必将检吏好而宽民力”的主张,要求建立制度对权力进行有效的约束。
会议
@@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如果从北京山顶洞的文明算起,中华文明距今已有一万八千年的历史。但是,中华文明最富有特色的地方,并不是殷商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原始宗教,而是脱离原始宗教以后逐渐丰富起来的人文主义精神。这种人文主义精神,肇始于西周初年,花开在春秋战国,至今已有三千年的辉煌历史。西周初年形成的“天命靡常”、“唯德是辅”、“天意在民”等基本观念,以后逐渐成为中国社会政治伦理的基本准则。围绕着理想的政
会议
@@代表先秦儒学之孔、孟、荀三家,都重视、并且阐述作为道德价值的[仁义]观;例如:孔子以[仁]为人生至道,由己及人,表现为[仁爱]的情怀,在《论语》中多有抒发,[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除了推己及人,审辨好恶的仁心,孔子论[仁],亦有就实际行为而发者,例如:回答颜洲问仁,孔子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会议
@@儒家仁爱思想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重视对弱势群体的体恤和生养,在政治实践中提出了很多具体的赈济措施。如《周礼·地官司徒》提出:“一日慈幼,二日养老,三日振穷,四日恤贫,五日宽疾,六日安富。”《礼记·礼运》说:“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后世的儒家学者就赈贫恤患、扶危济困等社会慈善活动展开论述,进行提倡和表彰,从而丰富了儒家仁爱思想的历史内涵。
会议
@@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区的英雄教师们以“大爱无言,大德无痕,大责无疆”的高尚精神,用自己最可宝贵的生命谱写了爱心,用热血见证了高尚,用行动履行了责任。在新时代以新理念诠释了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仁者爱人”的精神,以新行为铸就了儒家“天地之大德曰生”的丰碑,以新思想塑造了儒学先忧后乐、“舍生取义”的人格。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