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视听联觉中的知觉力量回归感觉的深处--基于联觉的审美直觉课程专题研究

来源 :2015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az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将"视觉思维"中对视知觉力的培养和训练引入声音的世界之中,通过对声音的深入感受与分析进入联觉的领域.研究分为3个步骤,讨论视-听联觉中的知觉能力与短期训练的关系.研究共涉及67名建筑学3年级学生.步骤1对给定的音乐进行聆听,探讨同时存在于视觉与听觉中的:色彩、形象、尺度、深度……步骤2对同样的音乐进行深入聆听,讨论在60秒的音乐时间里,上述感觉的变化及其内在结构的复杂构成.步骤3在进一步聆听同样的音乐的基础上做一份空间设计作业,评估学生们能在什么程度上深入到感觉的深处.研究结果显示,短期内绝大多数的学生可以顺利的体验到至少一类联觉感觉.但是,在增加了对变化与结构的联觉感受之后,由于问卷难度的急剧增加,相当一部分学生就失去了清晰的联觉感受的能力.大部分的空间设计作业同时体现出"有一定的感觉",以及"感觉是模糊含混的"这样两种状态的叠合.研究结果表明短期联觉训练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全新的感受方向和更深入的感受内容,这些收获对学生深入审美直觉是意义非凡的.但是短期训练并不足以帮助学生获得深入、稳定、清晰的体会,进入联觉感觉的深处需要长期系统的训练.
其他文献
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构理论在建筑设计教学当中所起的作用不断地加大.但在当前的现状之下,其所体现出的趋势似乎又有一些问题.通过对建构理论在教学发展之中问题的总结以及趋势的研判,提出要回到建构理论的基本核心——营建,并且建议各院校应该针对实际情况,向传统乡土营建学习.只有如此,才能够拨乱反正,建筑学的教学才能够走向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适宜路径.
本文以湖南大学和台湾东海大学为例,结合目前大陆建筑教育的现状,从学科定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等方面来分析两岸建筑教育模式的差异,试图找寻其对大陆建筑教育模式改革的启示.
概念性建筑设计作为《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体系中的总结性课题,旨在初步建筑层面上进行准建筑的创作.在总结历年教学成果与问题的基础上,形成了基于真实体验的概念性建筑设计之教学实施策略.以体验式作为设计的切入与开展过程中的重要方法,阐述了体验场地与调研环境、选择信息与提出设计概念、以空间体验与操作推进设计方案、设计成果展示与评价四个具体的实践操作环节.同时对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诸多矛盾和关系予以了思考,为低
分析了当代建筑设计教学中结合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介绍了东南大学三年级剧场教案的教学目标和教案在环境、功能、空闻、建构层面的要求以及需要处理的问题,介绍了部分教学成果,并对设计教案进行了总结和思考.
本文从中国当下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尊重历史环境,复合地域特色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小尺度出发、从生活和场地出发思考城市问题,培养学生的调研、分析、设计和创新能力.同时试图以人性场所和新旧其生为价值依据,探索城市旧城更新设计的教学过程框架.
全国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评估与辽宁省建筑学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在形式上、指标内容以及课程体系方面存在多种不同,也各有其特征.本文以比较两者不同为主要方式介绍了两种不同的考核建筑学专业办学水平的指标体系,并在比较中提出未来建筑学专业教育的核心本质.
作为独立学院的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建筑学系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全方位的调研工作,在基于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的现有平台下,嘉庚建筑学专业新一轮的培养方案以一级注册建筑师考试大纲和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为依据搭建六纵四横的菜单时选修课教学体系以适应不同类学生未来的发展与变化和培养具有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建筑的改造设计存在某种类似性,都是在原有对象基础上的修正与改造.为了使课程体系的设计更具操作性,本院在本次2015版建筑学专业本科培养计划的课程体系(以下简称"15版")的修订中尝试以建筑的改造设计的方式进行,将课程体系设计的对象、过程、目标、结果整合在一起,脱离了孤立的课程讨论,能够以整体的眼光平衡教学资源,使之更具效率和针对性.而且在明确的课程体系建立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以其为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中的微知识逐渐走进了同学们的建筑学习生活中.微时代下的建筑微知识有涉及领域广,更新速度快,易于被同学们接受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隐患.作为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们趋利避害,让微时代更好地服务于建筑学习.
设计色彩是设计师运用自己的主观意识来表达客观世界而抒发个人情怀的思维活动,是感性经验和理性修养的融合,是对客观景象的主观色彩重构与应用,使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色彩通过主观意念的设计行为转化为真实存在.设计色彩不是以再现客观自然色彩和规律色彩为目的,反而是以个性为主导,是对自然的再次创造.实际上设计色彩在应用的方式上不存在绝对的对与错,只在实际操作中觉得这样的色彩比那样的色彩更理想,要达到更理想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