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联合教学解析

来源 :2015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_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2012年包豪斯大学(Bauhaus-Universitat Weimar)萨宾娜·崔欧德(Sabine Zierold)教学团队在湖北美术学院开展的《空间》联合教学课程整理而成.笔者有幸作为联合教学成员参与了整个教学过程.该课程源于包豪斯本科一年级基础教学,是包豪斯空间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该课程训练为学生开启了空间认知,空间操作的思路,并且课程强化过程的理念凸显了方法与逻辑在设计中的重要性.
其他文献
本文从中国当下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尊重历史环境,复合地域特色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小尺度出发、从生活和场地出发思考城市问题,培养学生的调研、分析、设计和创新能力.同时试图以人性场所和新旧其生为价值依据,探索城市旧城更新设计的教学过程框架.
全国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评估与辽宁省建筑学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在形式上、指标内容以及课程体系方面存在多种不同,也各有其特征.本文以比较两者不同为主要方式介绍了两种不同的考核建筑学专业办学水平的指标体系,并在比较中提出未来建筑学专业教育的核心本质.
作为独立学院的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建筑学系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全方位的调研工作,在基于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的现有平台下,嘉庚建筑学专业新一轮的培养方案以一级注册建筑师考试大纲和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为依据搭建六纵四横的菜单时选修课教学体系以适应不同类学生未来的发展与变化和培养具有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建筑的改造设计存在某种类似性,都是在原有对象基础上的修正与改造.为了使课程体系的设计更具操作性,本院在本次2015版建筑学专业本科培养计划的课程体系(以下简称"15版")的修订中尝试以建筑的改造设计的方式进行,将课程体系设计的对象、过程、目标、结果整合在一起,脱离了孤立的课程讨论,能够以整体的眼光平衡教学资源,使之更具效率和针对性.而且在明确的课程体系建立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以其为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中的微知识逐渐走进了同学们的建筑学习生活中.微时代下的建筑微知识有涉及领域广,更新速度快,易于被同学们接受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隐患.作为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们趋利避害,让微时代更好地服务于建筑学习.
设计色彩是设计师运用自己的主观意识来表达客观世界而抒发个人情怀的思维活动,是感性经验和理性修养的融合,是对客观景象的主观色彩重构与应用,使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色彩通过主观意念的设计行为转化为真实存在.设计色彩不是以再现客观自然色彩和规律色彩为目的,反而是以个性为主导,是对自然的再次创造.实际上设计色彩在应用的方式上不存在绝对的对与错,只在实际操作中觉得这样的色彩比那样的色彩更理想,要达到更理想的色彩
本研究将"视觉思维"中对视知觉力的培养和训练引入声音的世界之中,通过对声音的深入感受与分析进入联觉的领域.研究分为3个步骤,讨论视-听联觉中的知觉能力与短期训练的关系.研究共涉及67名建筑学3年级学生.步骤1对给定的音乐进行聆听,探讨同时存在于视觉与听觉中的:色彩、形象、尺度、深度……步骤2对同样的音乐进行深入聆听,讨论在60秒的音乐时间里,上述感觉的变化及其内在结构的复杂构成.步骤3在进一步聆听
本文通过总结在实践教学中,将建筑技术环节植入到传统课程设计里的教学变革,带来的经验与问题,探讨了一种建立在现有建筑学教育体制下,突出以建筑技术作为建筑学课程设计核心内容之一的教学改革尝试,提出了针对现有教学模式下,建筑设计课程指导教师向技术专业倾斜是社会宏观需求背景下的必然趋势.
在建筑设计中,建筑力学知识的应用不仅保证了建筑的安全,起着抵御地震台风等恶劣环境的作用,使建筑物能够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而且建筑力学与建筑造型之间相互依存,为建筑结构的设计和建筑美学的塑造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依托《建筑力学》课程实际教学,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和措施,结合同类院校的理论教学和实践,归纳对建筑学专业学生课程出现的问题和现状,探讨如何上好建筑力学课和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建筑学专业学生
本文以北九州市立大学举办的亚洲大学学生环境未来都市设计短期建筑设计交流项目为例,重点讨论生态低碳理论下的亚洲国家学生间,建筑设计交流对建筑设计教学及设计理念的实践反思.本文从国际建筑设计短期交流项目的设计场地调研、环境调研、国际学生合作设计内容和具体实施步骤,以及参与各国的学生设计作业成果进行介绍,探讨高校间国际交流的加强促进了建筑设计实践的教学手法多样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