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中医养生,预防中风突发

来源 :广州2014年中医药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ke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认为,中风常见的病因有起居不慎,忧思恼怒,饮酒无度,或恣食肥甘,或纵欲劳累等。须针对病因,从起居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情志调养以及中医调治等五个方面预防。因此,预防中风要关注中医养生,做到规律起居、戒烟限酒,注意饮食,适当运动及调适心境,合理用药。如《黄帝内经一素问》所言“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其他文献
通过阅读近几年的文献,总结出中医四时养生理论对现代保健的影响,主要在饮食、起居、服饰、锻炼四个方面。综上所述,中医四时养生理论在现代保健研究的运用是中医“天人合一”理论的一个具体表现方面。近十年来,许多学者基于中国古代四时养生理论而极大地发展和完善了现代养生保健研究的原则与方法,满足了新时代人们对健康的愿望和需求,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对古代四时养生理论的探索和掌握。四时养生理论的“天人合一”、“顺应
文章从饮食、起居、精神调摄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了《内经》中四季养生的原则与方法。《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构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框架,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它所揭示的生命活动规律及其思维方式,对当代以及未来生命科学的研究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其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揭示了四季养生的原则与方法,这为传统养生学和后世
《黄帝内经》中有大量饮食养生的原理和方法,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有关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五昧适宜、饥饱适宜、繁杂适宜、寒热适宜几个方面。此外,《内经》还对饮食寒热失宜影响五脏的情况进行了描述,其中特别重视饮食过寒对五脏的损害,因此,每个人都应遵循:“合理膳食、寒温适宜、作用温和、安全可靠、保护胃气。”真正做到“吃出健康”,以提高生命质量,减少疾病,延长寿命。
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国内学者认为开展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的意义主要包括:中医“治未病”是世界医学模式转变的要求,能有效降低我国慢性病发病率,能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能大大节省我国的医疗卫生费用,能扩大医院的服务领域以及中医药自身发展的需求。
道教独具特色的养生观中包含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先人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它对中医养生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形成了以顺应自然、与天地合参为养生防病前提;以阴平阳秘为养生防病之核心和以精充、气足、神旺为养生防病之基础等的中医养生学养生防病的基本思想。可以说,不论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道教文化与中医学都存在着深刻而又密切的联系。深入探究并挖掘这一学术矿藏,是当代人一项文化责任,
针灸保健防病在我国也有二干余年历史。特别是从20世纪中叶起,我国的针灸工作者更广泛应用针灸于各科预防。而近三十年来,应用针灸进行保健,可以说是风靡全球。总结古今医家这方面经验,揭示针灸保健防病的规律,对促进针灸预防学的形成,丰富现代预防学的内容,都将大有裨益。针灸保健预防,在现代取得了迅速发展。主要包括针灸预防病种日益增多,针灸保健项目不断扩大,重视效果的反复验证,以及努力探索预防机理。综上所述,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此提法是根据自然界阴阳交替的规律,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是自然界的一员,也应该顺应四季变化,即春夏养阳,以养阳之生长;秋冬养阴,以养阴之收藏.并介绍了避其外邪、调情志、起居、调饮食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方法原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不仅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而且为养生之本。
文章介绍了养生与中医体质的关系,如果能有针对性的调理,则能更好的达到“治未病”的目的。药膳食疗养生的疗效确切,药食同调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文章将沈坚华老师对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型体质的食疗养生经验进行介绍。通过对药材食材灵活搭配,使汤方更贴合患者的体质,药膳不但疗效显著,还十分可口,易于被患者接受。
素食主要是指以水果、蔬菜、豆类、谷物、种子和坚果等植物类食品为主的饮食习惯。文章从中医的角度来浅析素食的优势与劣势。人们要保持充沛的精力,每天需要大量蛋白质和脂肪,而肉类之品恰恰补充了素食的这一不足。如长期单纯的素食,摄入蛋白质不足,既可使人体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比例紊乱,还可引起人体的负氮平衡,造成精神不振、记忆力下降、性功能和免疫功能降低、内分泌代谢功能发生障碍,易感染疾病,使人早衰。合理
文章介绍了养生的概念和特点,并着重讨论了道家思想对于养生理论体系形成的影响。主要论述了“天人合一、法于阴阳”思想“清静无为”思想以及“内丹”理论对于养生气功的影响等道家理论对中医养生思想的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