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神经基础:社会角色的影响

来源 :中国心理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eabor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意识是人类认知经验的中心特征。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事件的认知会受到自我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影响。例如,对于“打架”,当该事件与自我无关时,如“张三殴打李四”,我们会倾向于客观地把事件的发生归因于动作的实施者“张三”;而当该事件与自我有关时,若是“张三殴打我”,我们仍然会倾向于把事件的发生归因于动作的实施者“张三”;然而,若是“我殴打李四”,我们则会倾向于把事件的发生归因于动作的接受者“李四”而非动作的实施者“我”。这种差异说明个体对人际事件的加工会受到其在事件中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即动作的实施者 vs 动作的接受者)的影响。
其他文献
中国社会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物质资料等各方面已经有了相当充分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但此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新的问题,社会整体所呈现出来的道德素质与价值取向,并未实现与物质资料的同步发展,而这些方面恰好是根本影响到整个民族的精神气貌的.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国文化之主体精神的回归,重建价值世界,实已经到了迫切的地步.所谓"返本开新","温故而知新",在今日的时代背景之下,
《六德》是郭店楚简中另一篇突出"德"的篇章.与五行篇倡言"仁义礼智圣"五种德行不同,六德篇主张"圣智仁义忠信"六种德行.《六德》应早于《五行》,是孔子第一代弟子子贡、子游氏所为.《六德》篇虽然是孔门七十子及后学的作品,并不是三代或春秋的作品,但其思想可谓既体现了早期德行论的特点,也体现了早期角色伦理的特点.而由于六德篇产生于孔子之后,所以其中的提法,如以仁为子德,就把普遍性德性限定为特定伦理角色的
如所周知,儒家的政治思想滥觞于尧舜,奠基于周公,而真正的诞生则应该归于孔门——孔子、七十子及子思.著名政治思想史家萧公权先生即将孔子视为"中国政治哲学的鼻祖".后经七十子及思、孟、荀的发展,底定了先秦儒学的基本政治哲学轮廓,也彰显了儒家内部的不同政治理路的张力.而战国楚简《尊德义》,对于儒家政治思想的阐发,既合于孔子政治思想,又有新的表述,因此发掘该篇的政治思想,对于理解孔门政治思想,十分必要.
儒家的政治理念一般称为仁政,就其政治思路而言属于责任政治.一个基本的思想史事实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作为政治理念的儒家仁政近百年来没有得到学界的认真而深入的研究和讨论.作为中国历史上历代朝廷一直实行的儒家仁政(虽然并不完善),已经很少被中国学者提及.这对于中国思想界来说是一场灾难.未来中国政治的发展方向,如果不深入考究历史传承,将无法避免从五四运动到"文革"这段历史所追求并实行的那种理想型
"亲亲相隐"的著名公案,近十余年来吸引了学术的广泛关注,不同立场的研究者从各自角度对其多方解说.少数反对者以为,这种主张意味着徇私枉法,无益于公正的社会秩序;但多数传统文化的支持者,则认为这种态度,恰恰说明了儒家力主维护血缘亲情的道德立场,无可厚非.亲亲相隐的事件本身,如其可被视为史实,其基本精神与春秋时期的社会政治运作现实相容,而其将家庭血缘至于社会治理中的优先地位的原则,实际上也并非不与现代法
"对越在天"出自《诗经·周颂?清庙》,郑玄等人主张"对,配也;越,于也",北宋曹粹中等人则认为"对,答也;越,扬也"."对越"一词很古奥,在先秦仅在《诗经》出现过,在东汉班固有"对越天地"一语,此后在魏晋隋唐有"对越两仪"、"对越天休"、"对越乾元"、"对越三才"等词语出现.到了宋明时期,在理学家的影响下,"对越上帝"、"对越神明"等"对越"词组广泛流行.在理学家的诠释下,"对越"成为儒门精神修养
黑格尔曾经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说:"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尤其在德国人心中,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之感",对于华夏民族而言,永远的故园是宗周礼乐文明.站在殷周之际的角度眺望华夏文明史,所谓汉唐盛世,不过是礼乐文明历史长河中的两朵浪花而已.自从王国维《殷周制度论》面世,一直到现代港台新儒家,宗周文明的精神特质一直是学界挥之不去的热点,其间虽中经众多学者的考证探研,它依然如同那个的难以
自我面孔是一种凸显性刺激,既具有生物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因而可以优先捕获注意,得到快速地加工。在自我研究中,成人对自我面孔的反应速度快于对他人面孔的反应速度,称之为自我面孔加工优势(self-face advantage)。然而自我面孔加工优势并不是一直存在,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它在特定情境下(如,社会威胁情境)会消失。个体根据生存环境的不断变化灵活地调整行为,依赖于反应抑制功能。反应抑制是执行功能
人类视觉系统不仅可以加工客体基本物理属性,如颜色、形状、朝向等,还可以提取蕴含于客体物理属性中的社会信息。这种能力对人类适应外界环境、生存繁衍具有重要意义。在人类社会交互中,合作与竞争是两种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以往与这两种社会关系信息提取的研究均基于人际交互场景,尚未涉及简单客体运动场景。因此本研究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个体能否从简单客体运动中提取合作与竞争社会关系信息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通过设置两个简单
网络成瘾作为一种行为成瘾,和物质成瘾一样不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而且对家庭、社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探究网络成瘾的机制已迫在眉睫。高冲动性是物质成瘾的重要特征,然而,网络成瘾是否与物质成瘾类似,在冲动性的某些维度,比如延迟满足能力或冒险性方面存在缺陷。为了探讨这一问题,本研究从延迟满足以及冒险性两个维度考察网络成瘾者在不同获得或损失情境下的冲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