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PGA与IC总线器件接口设计

来源 :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2004年西南三省一市自动化与仪器仪表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stdzi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介绍了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与I<2>C总线器件接口的设计方法.其特点是用VHDL语言编程,利用FPGA的普通I/O模拟产生I<2>C总线规程的接口信号时序,实现FPGA与I<2>C总线器件的数据通信.本文给出了FPGA与I<2>C总线存储器件24C01/02连接的硬件和软件设计的应用实例.
其他文献
通过对地热能梯级利用供暖系统运行实测分析,得出高校类建筑地热供暖系统运行特点,从实测系统能效比和经济性指标看,系统采暖日效率(HPF)d=4~7,局部时间段高达12,整个采暖季节效率(SHPF)sys=5~6,运行费用2005年冬季12.57元/平米·季,2006年冬季11.53元/平米·季。夏季风机盘管+新风系统通过2006年和2007年夏季的实测分析,夏季系统日效率(EER)sys.d=2.5
蒸发式冷凝器是一种新型高效冷却散热设备,相关研究有待深入,提出了扭曲管强化管外水膜流动及传热,与现有圆管和椭圆管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扭曲管间为有序的可控制水流,分布均匀,脱落速度快,更易形成柱状流,管表面水膜厚度比现有圆管和椭圆管小,扭曲管的传热系数高于椭圆管,特别是圆管,总结了扭曲管水膜对传热系数影响的经验式。
本文对冷冻水大温差空调系统的节能进行了讨论,并对如何把该系统应用到实际工程中进行了分析。为了使大温差技术有发挥更广泛的节能空间,本文按照弥补大温差对空调系统影响的原则,分别提出了空调末端、冷水机组和冷冻水泵的几种优化设计方案。
本文通过对湿式冷却塔的(火用)效率的分析,得出环境的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是湿式冷却塔(火用)效率影响的主要关联。同时根据模糊聚类分析方法主要用于对事物类别等均未确定的情形下分类的特征,选择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作为分区指标,运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对冷却塔运行环境进行气候分区研究。
根据间接蒸发换热过程传热传质的特点,建立了在横流板式间接蒸发热回收装置排风侧有喷淋水且新风侧有凝结水产生工况下的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容积法对数学模型进行了求解。通过对数学模型的求解,得出了新风及排风的温湿度分布。在横流板式间接蒸发热回收装置新风侧有凝结水产生的工况下,分析了新风风量及排风风量、板间距、换热板长度及换热板壁面湿润率对其热工性能的影响,为横流板式间接蒸发热回收装置的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建筑能耗主要由采暖和空调能耗组成。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会引起室内温度和湿度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以及机器的正常运转。而合理的使用蓄能材料,不仅有助于室内保持需要的温度和湿度,使室内温湿度变化幅度减小,而且可以均衡或者部分消除采暧空调负荷,或将高峰负荷转移到低谷,降低能耗。本文针对利用地源热泵低温热水和电热电缆地板辐射采暖加蓄能技术的两种供热系统,从节能、环保角度进行了分析,说明在注重
采用SCIENCE软件对南京地区冬季某日一变频空调房间的热环境进行数值模拟,得出了采暖能耗和PMV随外墙构造和窗墙比的变化规律,并通过室内加热量和平均PMV对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墙体传热系数越低,越节能,随传热系数的逐步减小,节能增加效果减弱;综合考虑南京地区外墙宜选用保温墙24;能耗随窗墙比增大以指数增加,窗墙比每增加10%,能耗增加0.24%~2.74%;围护结构中外墙和窗户对能耗的影响较大
给定的工况下,进行再循环蒸发器与普通蒸发器制冷系统的对比实验,了解再循环制冷系统与普通制冷系统工作特性的差异。实验表明,以增大制冷剂流速来强化换热,可以提高蒸发器的传热系数,并且在低温工况下,再循环蒸发器比普通蒸发器有更佳的传热特性与传热效率,并不增加附加能耗。
农产品深加工中涉及到产品众多的热物性,其中导热系数是最重要的一个。通过对现有导热系数测量方法的分析,采用了球法测量法。实验材料为大米粉、绿豆粉和黄豆粉,含水率分别为12.9%,12.3%和10.2%;总糖含量分别为72.4%,62%和34.2%;蛋白质的含量分别为0.9%,21.6%和35%,实验测量温度在20℃~65℃。最后通过对实验数据分析,回归了导热系数与温度、含水率、总糖和蛋白质之间的关系
本文针对单输入单输出(SISO)对象提出了H/H最优的内模控制器设计方法,这种方法能使系统的模型输出误差最小化.对多输入多输出(MIMO)对象,则采用H优化法进行前馈补偿解耦,对象耦后的系统,便可应用SISO的方法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