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理论及历史研究所重庆分室研究(1958-1964)

来源 :2017第七届世界建筑史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wll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8 年5 月,建工部建筑科学研究院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合作成立“建筑理论与历史研究组”。同年6 月,建筑科学院整合原南京“中国建筑研究室”和北京“中国建筑历史及理论研究室”原有研究力量成立了建筑理论及历史研究室。到1959 年11 月,形成了北京总室和南京、重庆两分室的格局直至1964 年底研究室停止工作。研究室的学术活动反映了当时社会和学术发展情况,也呈现了新中国建国后至文化大革命以前中国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的最高水平。重庆分室是当时全国仅有的两个分室之一,一批优秀的学者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仍怀抱学术理想,筚路蓝缕、精诚合作。除协同全国共同编撰中国“建筑三史”外,重庆分室在地区建筑史及其专题研究,外国建筑理论与历史的译介和研究,现代建筑创作理论的探索等方面均开展了多项工作。其中对汉、唐石质文物和砖石建筑、宋元木结构等早期建筑遗存的调查和研究,拓展了四十年代中国营造学社的工作范围和深度,为中国建筑史的编撰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佐证;对西南传统民居的调查研究则引入现代建筑理念,在对象和方法上都开辟了新的理路,此时期凝炼出的山地建筑营建手法更是影响了此后几代人的乡土建筑研究和地域建筑创作;大量的调查研究积累的丰富素材和从传统建筑中汲取创作理念和手法的思路,为文革结束后建筑界倡导的建筑风格来自民间的创作理念的勃兴奠定了理论的基础。在国际交流相对匮乏的情况下,研究室的归国学者借助自身的语言优势开展了英、法、日、俄等国建筑文献的译介工作,其中包括柯布西耶、黑川纪章等人的经典作品和当代建筑理论,虽大部分未能发表,却培养和储备了人才、启迪了文革后期直至八十年代以后的我国对域外建筑历史和理论的译介、研究。作为建筑理论与历史研究室的有机组成部分,重庆分室的学术活动在立足西南地域的同时放眼于国内和国际,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学术成果,拓展了视野和思路,丰富了我国建筑历史与理论的研究。
其他文献
1888年基督教美以美会传入芜湖,其传教期间建造的芜湖弋矶山医院是安徽近代最大的教会医院,也是最大的现代西医院,为折衷主义风格.通过对芜湖弋矶山医院历史资料整理以及实地调研测绘,从近代教会医院的历史沿革、平面型制、立面装饰、结构形式及材料以及宗教空间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并与南京的中央医院建筑进行了比较,提出在现代医学观念主导和中国传统观念调节下,近代教会医院平面通常采用分科、分病区布置方式,病房
中国古代都城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载体,古代都城的发展和演变与当时朝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演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北宋时期的汴梁城是北宋时期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是当时世界上最为繁华的城市,《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繁华景象就属于北宋汴梁城当时实际状况.其建筑规划思想既反映了前朝古都规划特点又影响了后来古都的发展.而中京城位列辽代五都城之中,其建筑规划形制既沿袭了宋汴梁城营建思想又与辽代独特的政治文
本文以中国广州市近代乡村侨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广州花都、白云、增城和番禺4个区的7个镇的65个村子的近代乡村侨居的现状进行详细的调查,将广州近代乡村侨居保护和使用的具体情况整理划分成原样保护、商用改造、自住、对外出租、静置荒废和拆除重建六种情况,梳理出侨居所面临的四个方面的问题.为接下来展开的对其保护及活化利用提供必要的研究依据.
「歷史主義」(historicism)是十八世紀出現,十九世紀全世界盛行的一種思潮,它在不同領域的定義會有些差異。它可以被視為是一種理論(theory),強調歷史作為價值標準的重大影響。在藝術與建築中,它被視為是在創作作品時,刻意的使用或復甦歷史上的式樣。在西方盛行之後,歷史主義傳到亞洲的建築圈,有些地方是主動的接納吸收,有些是被動的流行。對於這些受西方歷史主義影響的建築,學術界過去稱法十分分歧,
会议
The Garden of Artless Administration,Zhuo Zheng Yuan(popularly known as the Garden of the Humble Administrator),and the Garden of the Master of the Nets,Wang Shi Yuan,are two of the most famous garden
如果建筑理论具有修正建筑实践缺陷的能力,它必须超越两个无效的徘徊区域:没有批判性的操作规则和自我参照性的概念构造。多年来,通过在香港,中国和美国的建筑理论教学,我们将超越这两个徘徊区域的目的 置于教学和研究的日程中。城市作为记忆的载体,并在这个物质前提下作为城市文化的基础,是一个主要的命题,一方面是因为当前亚洲城市中的遗产保护在高速发展的大前提下非常有挑战性,另外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对亚洲城市记忆的文
会议
设计中的形式,不管是客观实体还是主观空间,一直是也永远是最困惑、最重要也最直接的主题。多少年来,人们总是认为其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这里尝试说说,也许根本无法说清楚,或者毫无必要去说,但还是想说。目的 只有一个:与年轻人交流个人之见解,供批判和讨论。回顾古今中外的种种现象及其内在原因,试图说出些二、三、四。先从一般性图形说起,如书法,绘画,工匠工艺,再到建筑,找到其中的内在联系。相比较普世的形式表达
会议
西方建筑产生之时,相伴而来的壁画与浮雕构成了二者之间的珠联璧合,建筑与美术作品相伴而生,建筑史与美术史形成了一种联姻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建筑的实用性加强,使得建筑与美术作品的关联性弱化。但二者的联姻关系并没有解体,而是转向了思想观念的神交。建筑师与艺术家共同探讨着新的时代主题,相伴而行地为人类社会创作着充满激情的作品。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化社会,建筑师与艺术家的创造力和
会议
虎丘,本苏州阊门外七里一培塿小丘,因为历代传奇和诗文书画写绘极多,造就了“吴中第一名胜”的美誉,褚逢椿为顾禄 《桐桥倚棹录》所写的序言中也说:“山林而在尘市,非有穹谷高岩、深林幽涧而名遍寰区者,吾郡虎丘山而已.”明代中叶,沈周、文徵明、谢时臣等苏州名士都多次游览虎丘或参与雅集,留下多幅以虎丘为对象的画作.明代画家谢时臣晚年所画《虎阜春晴图》被认为是一幅写生之作,画面呈现的是从前山看往后山的情景,占
关于中国“如画”与英国“如画”(Picturesque)两种美学观念的差异有着诸多的讨论,其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源于由不同文化基础所产生的认知方式、审美价值追求等方面的差别。本论文尝试跨越中国本土,选取美国洛杉矶流芳园和波特兰兰苏园为研究对象,参与关于“如画(画意)”的讨论。这两座海外中国园林均以苏州园林为蓝本,被誉为“长驻文化大使”,不仅成为展示中国园林艺术的重要窗口,也架设起不同文化人群沟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