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乐论思想研究综述

来源 :第六届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史研究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gentha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界对近几十年出土大量地下文献中的乐论思想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探讨,主要集中在郭店简、上博简、清华简上.郭店简方面主要是对《性自命出》与《乐记》进行对比研究,进而探讨《乐记》的成书年代与作者,以及其中的乐教思想.上博简方面主要讨论《孔子诗论》第一简“乐亡隐情”的释义.清华简方面主要是对《耆夜》、《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三组乐诗的诗乐思想进行研究.此外,学界也对其他一些出土文献如出土乐器铭文进行了探析.总体而言,出土文献乐论思想研究取得了较大成绩,对古代乐论研究有所丰富和推进,但仍有探讨的较大空间,相关问题有待更为全面、准确、深入.
其他文献
收录于《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的《孔子诗论》是二十世纪我国发现的有关于孔子和诗经研究的重要资料,在诗论中,孔子主要就属于《国风》《小雅》《大雅》《周颂》的部分篇目进行评论,从现存的竹简来看,《国风》在诗论中占了很大一部分,而在《国风》之中,孔子又把重点放在了“二南”上.本文将以《孔子诗论》的原简为出发点,结合“二南”中的具体篇目,对孔子提出的“重而皆坚于其初者也”和“民性固然”这两个结论性观点
“清华简”《尹诰》是两部分商初文献的汇编.其中前一部分为训诰之辞,即《史记·殷本纪》所载伊尹作于商汤伐桀灭夏不久的《咸有一德》,内容为伊尹训诫商汤不要重蹈夏桀覆辙,但《史记》只有篇题,未载其文,幸赖“清华简”《尹诰》保存得以重见天日.这部分文字乃至整个“清华简”《尹诰》篇都与《礼记·缁衣》所引《尹吉(诰)》没有任何关系.第二部分内容为伊尹与商汤谋议怎样解决“远邦归志”的问题.作为帝王与重臣谋议政事
从上个世纪下半叶起,大批简帛资料的出土,为人们打开了一扇扇神秘的古代书库的大门,让人们得以重新认识和评价我国古代文化与文学的成就.这些简帛文献,其内容涵盖了先秦文学的方方面面.其中,对楚辞赋研究的影响,尤其明显.为此,本文拟作一比较完整的概述,提供研究和爱好者作为参考.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其生死观有两大明显特征:一方面重生贵生并且积极寻求养生之道,另一方面苦生乐死,并坦然面对死亡的到来.汉乐府游仙诗中或写寻仙问药,或写游仙飞升,都受到了道家生死观的影响.对升仙和长生的狂热信仰体现了两汉人们对生命和死亡的认知,在这种创作中可以窥探到生命意识的觉醒.
马王堆帛书《周易》有“羅”卦,“羅”通“離”,对应传世本中的離卦.離卦描写的是日食发生前后的情景.首先,从语言学的层面分析,“羅”在卦爻辞中当取“明亮”之义.然后,通过对羅卦整体语境的分析发现,羅卦围绕日食展开,卦爻辞讲述的内容就是日食发生前后的情景.此外,从《诗经》《左传》等先秦文献的记载来看,古人视日食为天之灾变,预示大难临头.日食发生时,人们击鼓、祝颂、献牲,祭祀天地神明,祈求驱灾避祸.这些
敦煌变文体现了中国小说叙事的诗性精神:变文舆画卷的特定关系造就了中国小说鲜明的画图叙事特征.变文图像化的情境安排营造了讲唱的氛围,延续了中国诗歌展现性灵的一面;变文画卷的展示以群像的形式出现,表明小说傅奇故事为多个傅奇性的单个故事的组合;变文叙事神秘性造成的隐喻,赋予了小说神秘的暗示舆寓言诗一般的讲述方式,熔铸了中国通俗小说归於彻悟之魂,造就了小说人物性格的类型化;在变文所启示的白话通俗小说中,蕴
汉代乐府机关对四方歌谣的加工,总体上是围绕“歌”与“诵”这两大功能展开的,由此形成了“传辞”与“传乐”的两种方式和“乐辞本”和“文辞本”两大乐府文本系统,乐辞本以“乐志”、“乐录”传播为主,主要作为音乐演唱的脚本,文辞本则以满足“夜诵”而生,后来成为文人阅读、传钞的案头本.无论“乐辞本”还是“文辞本”都不同程度地经过官方的加工和翻写,现存汉代四方民间乐府的体式结构基本一致,当是各地方言俗语被翻写成
敦煌曲子词的发现对于词学之研究至关重要,不管是探索词史之演进还是词学之技法.于技法层面,敦煌曲子词作为民间词有着其区别于文人词突出之特色.其擅用叠字,擅写重字、重句,对于情感之表达,叙事空间之拓展有着重要作用.
在中国文学史上,汉乐府继《诗经》《楚辞》而起,有着独特的地位,历来是文学研究关注的重点之一.20世纪以来,随着出土文献的不断发现,以“旧史料释新史料,复以新史料释旧史料”已成为时代学术之新潮流.受此影响,汉乐府研究一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考古发现的简牍、封泥、汉画像石等给汉乐府研究工作者提供了难得的资料,极大地推进了汉乐府的研究,使其在乐府机构设立时间、汉乐府演唱文学、汉乐府职能、汉乐府发生来源、汉
上甲微是商代先王之一,功劳卓著,但书阙有间,今人已不能得其详,对其研究也很不重视.笔者在传统文献的基础上,借助出土的简帛文献,通过考辨来还原上甲微的本来面目,以使人们对《天问》和上古文学中的相关问题有更深刻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