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科型教师是我国学前、小学师资培养的方向,亦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伴随着小学阶段淡化学科界限,开设体育、美术、音乐等综合实践课程,以全科型教师作为培养目标,将是未来师范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由于体、音、美学科的实操性,掌握体育、美术、音乐学科基本教学技能与理论在全科型教师培养目标中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有研究指出,许多农村全科型教师因其知识结构等原因难以胜任此类课程教学任务。与此同时,亦有相关研究发现具备体育教学技能及理论的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的困境。本文研究目的,即在已有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再构建,为全科型教师培养的完善及拓展体育教育专业就业提出解决思路,以期能够培养融合、两难自解。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以已有相关成果为基础;以安阳师范学院、陕西理工大学两校制定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与比较的方法,提出"嵌入式"课程设置模式——即将体育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与全科型教师培养课程有机集合,初步制定出以全科型教师培养为导向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案。首先,本研究得出结果如下:通过对安阳师范学院、陕西理工大学各自制定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尤其是技术课的开设及学时、学分比重的考察,认为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着两种趋势——"理论流"与"技术流"。安阳师范学院版《人才培养方案》呈现出"理论流"的特点,其公共课、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为30%、50%、20%,即公共课与专业课各占30%与70%。专业课程方面,技术课教学在专业必修课程所占学时、学分比重皆低于50%。加上专业选修课的学时与学分,则技术类课程所占比例更低,仅占整个课程体系学时的32%、学分的39.6%。由此体现出该版《人才培养方案》在技能掌握和理论传授方面,更倾向于后者。陕西理工大学版《人才培养方案》则体现出"技术流"的特色。该方案同样以公共课、专业必修课及选修课划分课程。在全部91门专业课程中,技术课程约占50%。就课时总量而言,技术课高于理论课——技术课总学时达3136学时,而理论课为2185学时。就学分总数而言,技术课学分总数更远超理论课,技术课总学分为265分,而理论课仅为94.5分。总体而言,技术课学时量与理论课教学时基本持平,但学分设置则呈现出技术课重于理论课的态势。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强调理论教学还是侧重技能传授,单纯某一方面的专业课程体系其实是不存在的。因为培养专业的体育教育者,技能和理论教学缺一不可。但若以培养全科型教师为导向,则更应加强技术教学能力培养。因为,全科型教师多承担基础教学任务,其理论性、学术性课程不必占有过高比例。最后,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得出本文之结论:"嵌入式"全科型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即在压缩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科目、学时的基础上,"嵌入"全科型教师培养课程,将全科型教师课程与体育教育专业核心课程有机结合,并按照公共课、必修课、选修课模式重新整合,初步构建起适应全科型教师培养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分为公共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三大模块。公共课程分为"思政课程"与"通识课程",其中"思政课程"与现行的思政类课程设置一致;"通识课程"由师范专业必修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英语、计算机等课程组成,因为无论任何层次的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该类课程都是基础学习内容。专业必修课亦分为"体育专业课程"与"全科培养课程"。其中"体育专业课程"又分为"理论课程"如《体育教育学》、《学校体育学》等核心理论课程和"技术课程"如篮球、足球、田径等项目。"全科培养课程"则是"嵌入式"课程构建的体现,即将培养全科型教师所必修的课程如语文、数学、音乐等科目及相应的教学理论课糅合在一起。该部分同样分为两个模块:"专业知识课程"即压缩原有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后引入的全科型教师培养课程;"教学技能课程"包括各学科教学论及实践课程。此二部分课程可合二为一,即在传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专业选修课是专业必修课的延伸。既然称之为"嵌入式"课程体系,专业必修课包含两个不同的专业课程内容。如此繁多的课程,完全挤压在专业必修课模块极有可能出现课程多而学时不够之问题。因此,专业选修课程实际上承担扩展专业必修课程学时,拓展学生专业、理论视野之任务。一些如"慕课"之类的课程或其他运动项目都可以根据实际条件添加其中,完善专业课程体系。需要补充的是,该课程体系设计其实是在全科型教师及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相当成熟的基础上,对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尝试。换言之,此研究并非对现有体教专业、全科型教师培养模式的"解构",而应将其视之为补充。此种课程构建模式可否应用于美术、音乐等专业,亦值得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