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K-3β参与氯胺酮精神依赖的机制

来源 :中国毒理学会第六届全国毒理学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wei723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索GSK-3β是否参与氯胺酮成瘾及GSK-3β抑制剂是否影响大鼠氯胺酮自身给药,进一步探讨GSK-3β参与氯胺酮精神依赖的机制.方法 实验1:24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进行颈静脉插管手术,手术恢复后随机分为两组,第1组大鼠采用固定频率FR1程序进行氯胺酮静脉自身给药训练(0.5mg· kg-1/infusion),每天4h,给药次数稳定后转入自身给药维持期,仍然采用FR1程序,每天2h,维持14 d;第2组大鼠每天放置入静脉自身给药笼,置于笼中的时间与第1组相同,但不给予氯胺酮.自身给药维持期最后一天给药结束后2h,将大鼠处死并断头取脑,用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纹状体、海马、伏隔核和前额皮层中磷酸化GSK-3β及总的GSK-3β的表达变化.实验2:12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进行颈静脉插管手术,手术恢复后进行氯胺酮自身给药训练(0.5 mg·kg-1/infusion),给药稳定后进入维持期,在维持期内给予大鼠特异性GSK-3β抑制剂SB216763及其溶媒DMSO对自身给药进行干预,药物干预分别在固定频率FR程序及累进频率PR程序下进行,SB216763的剂量为2和4 mg· kg-1,在自身给药前5 min进行腹腔注射.实验中的对照方式为自身对照,即前一天于自身给药前5 min给予大鼠DMSO,记录自身给药数(FR程序)或断点数(PR程序)作为对照,第2天在相同时间给予大鼠SB216763并记录相应结果.结果 实验1:自身给药维持期内大鼠每天给药量较为稳定,Western blot的结果表明,氯胺酮自身给药组与对照组相比,各脑区磷酸化GSK-3β占总GSK-3β的比例显著降低(P<0.01),即氯胺酮自身给药后GSK-3β的活性显著升高.实验2:FR程序中,给予两个剂量的SB216763并没有显著减少氯胺酮的给药量(P>0.05),而在PR程序中,两个剂量的SB216763均能够显著降低氯胺酮自身给药的断点(P<0.01).结论 GSK-3β参与了氯胺酮的成瘾,且GSK-3β抑制剂能够显著降低大鼠对氯胺酮的奖赏动机,GSK-3β可能参与了氯胺酮的奖赏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 利用尾静脉高压水注射技术,将pAAV/HBV1.2注射到BALB/c小鼠中仅产生短暂的HBV复制,多种免疫因素可能参与其中.本研究选用免疫抑制剂环孢霉素处理BALB/c小鼠,建立以BALB/c小鼠为背景的慢性HBV复制模型,来探讨HBV清除或持续复制的免疫学机制及其可能的治疗策略.
会议
背景及目的 目前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诊断标准尚不统一,对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ACLF与肝硬化急性失代偿患者的鉴别尤为困难.近期欧洲一项针对酒精性及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的前瞻性研究表明肝硬化发生急性失代偿患者中存在相当一部分慢加急肝衰竭,慢性肝衰竭-器官衰竭评价分数(CLIF-SOFA)是有效的诊断标准.
会议
目的 细胞外人高迁移率族蛋白B1 (HMGB1)作为重要的晚期促炎症介质,广泛参与了炎症反应调节和脏器功能损害.本研究对重型乙型肝炎HMGB1与HBV基因型、HBV DNA相关性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收集42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70例慢性乙型肝炎、35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血清HMGB1水平;采用HBV基因型特异性引物PCR法(PCR-SSP)检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采
会议
目的 验证瞬时弹性检测仪FibroScan检测肝脏纤维化的准确性.方法 选取198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FibroScan检测肝脏硬度值,同时检测肝功能、血小板、凝血、肝纤维化四项等指标,并行经皮肝穿刺活组织检查.
会议
目的 讨进食对瞬时弹性扫描(Fibroscan)诊断乙肝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57名患者分别于早晨空腹(餐前)、餐后2小时(餐后)检测Fibroscan值,同时行肝脏病理活检,以病理结果 为金标准,分析餐前、餐后Fibroscan值的差异.结果 通过病理检查的统计结果 :餐前Fibroscan检测S2、S3、S4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0.95、0.97,Cut-off(S2、S3、S4
会议
目的 观察慢性HBV感染者不同临床阶段IFN-γ诱导蛋白10(IFN-γinducible protein 10kD,IP10)表达差异,以及HBeAg阳性CHB患者接受IFN α-2a抗病毒治疗前后IP-10动态变化,探讨IP-10对HBV感染者免疫激活影响及对IFNα抗病毒治疗应答预测价值.方法 自2010.1至2011.12纳入我院HBV感染免疫耐受期(Asc)、免疫活动期(CHB)及慢加急
会议
目的 研究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中HBV标志物表达方式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2007年4月~ 2011年9月收治的117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同期住院的12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21例急性肝衰竭患者,测定3组HBeAg阳性和阴性患者的HBV-DNA含量的变化,比较3组HBeAg阴性的比例.结果 3组患者中,急性肝衰竭组HBV-DNA水平最低,慢加急性肝衰竭组HBeAg阴性患者比例
会议
目的 探讨乙肝病毒(HBV)感染期间参与肝脏内病毒清除的免疫应答机制.方法 运用高压水动力法将含有HBV1.3超基因组DNA的HBV全表达质粒PCDNA3.1-HBV1.3注射入小鼠尾静脉,模拟HBV急性感染的过程,检测这一过程中肝脏内CD8+T细胞、CD4 +T细胞、CD19+B细胞、CD11c+树突状细胞和CD11b+巨噬细胞的细胞频数.
会议
目的 回顾性分析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短期及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63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均为我科2004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住院患者.全部患者均符合2006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制定的肝衰竭治疗指南.查阅患者病历资料,按明确诊断后有无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分为抗病毒组和未抗病毒组,其中抗病毒组51人,未抗病毒组12人.
会议
目的 通过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严重肝损伤患者血清中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两者间在病程中的动态变化在重型肝炎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37例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凝血功能、肝功能恢复时间分为快速恢复组、慢速恢复组及治疗失败组,同时设20例肝功能轻度损害者作对照.采用ELISA法检测发病时(基线)、治疗1周后、缓解期或极期、出院时血清促炎因子IL-12、IL-17、IL-1β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