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酸及其受体在胆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研究进展

来源 :第九届全国ERCP学术研讨会暨2016消化内镜新技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yu199003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胆管癌是一种主要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其致病因素主要有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癌、胆结石、胆总管囊肿、肝吸虫感染等,胆汁作为胆管上皮生存的微环境,主要参与脂类消化,并在脂溶性维生素等的吸收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胆汁酸也可作为信号转导分子,参与体内的氧化应激,并通过FXR,TGR5,S1PR2等胆汁酸受体参与胆管癌的发生发展.本文主要从分子水平介绍胆汁酸的代谢调控与胆管癌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
其他文献
本文阐述ERCP穿孔的发生率、原因及诊治措施的有效性.结果表明:ERCP相关的肠壁穿孔尽可能在内镜下缝合,如果失败建议尽快外科手术;乳头部的穿孔以及胆管的穿孔在胆管引流通畅的情况下,保守治疗是最佳的治疗方法。早期诊断ERCP相关的穿孔是提高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经十二指肠乳头引流术治疗胰腺假性囊肿的效果.方法:收集本院胰腺假性囊肿患者19例,均行ERCP术.观察手术并发症、术后感染等发生情况,并抽取囊液送检,检测囊液淀粉酶水平并行囊液细菌培养,记录囊肿感染情况.结果:19例患者中18例患者行ERCP一次性插管成功,其中2例患者假性囊肿与胰管未交通,与1例插管不成功者均改行外科手术引流.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出现
目的:对于未明确性质的胆管狭窄患者,ERCP术中胆管刷片仅见异型细胞的意义如何,目前并不清楚.本研究目的在于分析ERCP胆管刷片仅见异型细胞的胆管狭窄进展为恶性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于本院就诊的109名未明确性质的胆管狭窄患者,均行ERCP胆管刷片细胞学检查,结果仅见异型细胞.收集的指标包括年龄、性别、胆管狭窄的部位和长度、随访结果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在
内镜治疗肤腺假性囊肿与外科内引流相似,它通过内镜在假性囊种与胃肠道间造痪并放笑支撑架,使交肿内容物通过支撑架流入胃肠道而达到冶疗目的。由于其有效性、安全性高,在胰腺假性囊肿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受重视,主要方法包括:经十二指肠镜胰管支架置入术、超声内镜引导下经胃/十二指肠造瘘术。
微小RNA(microRNAs)是一类非编码小RNA分子,由21个左右核苷酸构成,主要通过结合靶基因的3非编码区而影响其表达,进而调控多种肿瘤的增殖、分化、凋亡进程.miR-31作为microRNAs的一员,在各种的肿瘤中发挥不同的作用,有望成为肿瘤的特异性分子标记和分子治疗靶点.本文就近年来对miR-31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本文阐述了肝胆系统肿瘤的内镜下诊治,EUS-BD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胆管引流方式,作为ERCP失败后的备用治疗方案,应注意远期的支架移位率、穿刺途径的选择、鼻胆管放置。
目的:评估ERCP术后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ERCP术后患者血流感染主要病原学分布情况对以往资料进行比较.研究ERCP术后患者血流感染常见细菌耐药基因型,以利于临床选用适合抗生素,协助临床经验性用药并指导抗感染用药.方法:1.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共410例ERCP术后发热患者,分析患者一般资料、化验及辅助检查等资料,应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逻辑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患者术后血流感染危
目的:检测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及其受体1磷酸鞘氨醇(RAGE)在肝内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HMGB1/RAGE对肝内胆管癌细胞增殖作用及上皮-间质细胞转化(EMT)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免疫组化分析胆管癌病人标本中HMGB1及RAGE的表达;ELISA法检测胆管癌及胆管结石病人胆汁中HMGB1的含量;CCK8、Transwell检测HMGB1及RAGE抑制剂(FFP-ZM1)对胆管癌细胞
目的:探讨Vela激光治疗食管癌所致的恶性梗阻的可行性并评估其疗效.方法:6例食管癌患者接受Vela激光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所有病灶均一次性顺利气化切除,未见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患者吞咽困难症状得到明显缓解.结论:Vela激光可以有效解决食管癌造成的梗阻,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疗效。
目的:检测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在人胆管癌胆汁和组织标本中的表达,探讨胆汁酸协同HMGB1对胆管癌细胞(HuCC-T1)炎症反应和增殖的影响.方法:ELISA法检测胆管癌及胆管结石病人胆汁中HMGB1的含量,免疫组化分析胆管癌病人标本中HMGB1的表达.用不同浓度的胆汁酸成分(TCA,DCA,GCDCA)单独或联合HMGB1作用于胆管癌细胞HuCC-T1,CCK8法检测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