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涉农学会如何提高学术交流活动的水平和质量

来源 :重庆市科协,重庆市学会学研究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otianeryi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提高学术交流活动的水平和质量,必须要认识到它的意义,要与时代的需求同步,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开展国际和国內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要打破路径依赖的束缚,走出自我封闭的圈子,加强横向联合,拓宽科技人员的视野,以新的形式和內容吸引关注,发扬科学精神,走老中青共同参与的学术活动。
其他文献
地方人事科研机构,有责任、有义务回应社会巨大转型所衍生的各种人事方面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为解决这些问题、化解这些矛盾提供理论解释与支持。为此,地方人事科研机构要树立合乎时代要求的科研理念,为更好地履行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奠定思想基础。
“十一五”末贵州城镇化水平已突破30%的门槛,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进入“十二五”贵州适时提出了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交通是贵州城镇化发展最根本的支撑条件,“十二五”期间贵州将建成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相协调的省内交通干线网络,有必要构建在交通条件支撑下的贵州特色城镇化发展总体格局,找准贵州城镇化快速、有序发展的方向。
本文以常州市武进区为例,分析了“苏南模式”自起源至今其经济发展的历程及小城镇发展的演变方式,剖析了目前进入经济转型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对小城镇建设的影响,提出了小城镇今后发展的“新苏南模式”--再城镇化阶段,即非农业产业和人口向城镇聚集,小城镇空间布局进行调整,功能进行完善。
从2003年提出统筹城乡开始,到201O年一号文件“把城乡统筹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小城镇发展作为城乡统筹的重点,新时期城乡关系已发生了战略转型,城镇化也具有与以往不同的意义与特点,本文综述了国内城镇化发展现状以及实践探索,指出城镇化发展面临的若干突出问题,如土地资源短缺、人地矛盾突出、分散的产业布局导致了明显的隐性城镇化等,提出应在充分把握“资源配置”、“产业协调”、“空间发展”、
针对城镇化水平统计基于不确定的区域,影响到城镇化的研究基础,提出根据产业和就业等综合研究城镇化进程,对农业生产区的研究或许能使城镇化变得清晰起来,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是健康城镇化的重要基础,长期以来,并不为规划师所重视,从制度上改变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让城乡一体化得到实质的改变。要提升农村发展质量,需要规划师改变传统的职业方式,不但从事于城市规划,更要关注乡村发展和规划,成为城乡规
本文首先通过对珠三角地区城镇化过程中用地问题的剖析,提出对三旧资源的认识,并阐述三旧改造的发展历程、实施原则以及所涉及的不同主体,从而总结出珠三角地区三旧改造的启示,即改观念求创新,改资源求资本,改环境提品质,并对未来城镇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积极寻觅对策。
湖北山区相比平原和大城市周边地区体现出明显的特殊性,从而决定了其城乡统筹策略的不同。本文以县域为研究尺度,从山区县(市)基本特征入手,总结其城乡统筹的重点及难点问题,并以麻城市为例探讨其城乡统筹的战略选择。基本论点是:必须要基于现实发展条件来寻求城乡统筹的出路,不同区域制定切实可行的,差异化的城乡统筹发展策略;山区县(市)的城乡统筹,必须以产业支撑和经济增长为保障,同时兼顾落后地区的扶持,重视改善
本文重点着眼于规划和建设领域,首先讨论了加快中小城市发展对于城镇化的意义;进而剖析了当前中小城市不适应城镇化发展的问题根源;最后,从城乡与区域统筹的视角进行思考,并以提高中小城市综合承栽力和带动城镇化发展的能力为目标,分别从规划,基础设施、环境资源保护以及制度保障等方面提出了促进中小城市发展的战略对策。
基于全球城市区域的视角构建长江三角洲地区小城镇发展演化的理论逻辑,认为全球化生产网络的构建、高快速交通网络的建设、高品质集约发展的诉求以及社会消费需求的升级等中国全球城市区域的发展特征是推动区域内的小城镇差异化发展的主要外部因素。将四个外部因素与小城镇自身资源禀赋相结合可以将当前小城镇的发展类型总结为三种:都市一体化型、区域增长极型、公共服务中心型。通过进一步的实证分析,观察新时期长三角地区自上而
江苏省正在迈向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率先现代化的新阶段。论文在综述有关研究成果基础上,明确提出“城市化水平超50%、人均GDP超6000美元”的新型城市化临界标准,并对传统城市化和新型城市化的不同特点进行了比较,对江苏新型城市化的背景,内涵和任务进行了简要分析。基于新型城市化的新要求,在系统梳理江苏不同阶段、不同计划与规划提出的区域发展格局核心脉络基础上,按照新型城市化的内在要求,提出了江苏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