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均相催化臭氧氧化技术水处理研究进展

来源 :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er720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均相催化臭氧氧化是一种高效催化氧化技术,广泛应用于水处理领域.文章从催化剂制备、催化反应影响因素和反应机理角度对该技术进行阐述,讨论并总结了其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最后预测了其在水处理行业中的发展趋势. 催化剂的制备工艺主要有浸渍法、溶胶-溶胶法、沉淀法和掺混—煅烧法等。而浸渍法具有负载均匀、操作简单、易于工业生产和稳定性好等特点,成为当今最常使用的负载型催化剂制作方法。国内外研究中所制作的催化剂大多是由浸渍法制备,在此基础之上研究者改善了制备过程,发明了真空浸渍法、层层涂覆法等制备工艺,以制作比表面积更大、催化活性更高的臭氧氧化催化剂。 催化剂活性成分主要选择一些过渡金属离子及其氧化物上,如Mn2、Fe3+、Ce3+、Cu2+等,也有文章报道使用铂、钯等贵金属和镧系金属作为原料,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载体主要则是Al2O3、堇青石、分子筛、活性炭等一系列有着不错机械强度和孔状结构的材料,而Al2O3由于成本低、催化活性高、焙烧后机械强度强等特点,成为当今最常见的催化剂载体。 反应条件对于催化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大多数体系来说,催化剂活性都随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而催化剂投加量通常有一个最佳阈值,过多或过少都会降低氧化反应的效率。 关于非均相催化臭氧氧化的机理,目前认为主要有三种:①臭氧吸附在催化剂的表面,诱发形成·OH与有机物发生反应;②有机分子吸附于催化剂表面,与气液中的臭氧反应;③臭氧与有机分子均被化学吸附,吸附组分之间相互反应。大量国内外文章指出,臭氧氧化所形成的高氧化电位的羟自由基是有效提高污染物去除率的重要物质,因此许多研究围绕如何提高臭氧氧化效率,产生更多羟自由基而展开。 非均相催化臭氧氧化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势必然是进一步完善催化剂制备工艺和污染物降解工艺。通过对催化剂进行改性试验,深入研究催化剂结构改变对于催化剂性能影响的原理,结合新型材料技术和合成工艺制备出高活性、高稳定性、无污染、低成本的催化剂,优化整体工艺流程,最终在水处理工程实践中提高污染物去除率,成为今后该技术的研究热点和难点。
其他文献
一、在整编组织中,对各单位编余人员的处理,均本爱护,团结,教育培养的方针,分别不同的情况,按本办法之规定,或统一调剂,分配适当工作,或举办学校予以教育培养,或帮助就业,转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于2015年9月3日在北京举行,通过分析PM2.5中碳组分的变化特征,研究唐山临时减排措施的实施对污染物减排的影响以
会议
本文聚焦在中非战略合作背景下来到赞比亚的三位中国农村青年,关注他们制作并在快手平台上传播有关非洲主题视频的现象.将其视为“草根全球化”和“技术赋权”双重背景下涌现
  基于位于珠三角大气超级站不同季节3nm-10μm颗粒物数谱分布在线监测数据,系统分析不同季节颗粒物数谱分布日变化和新粒子生成事件重要参数规律,揭示了珠三角二次反应活
会议
近年来,高校坚持发挥自身特色优势,促进扶贫同扶志、扶智有机结合,在脱贫攻坚中彰显出独特价值,形成具有“高校品牌”的扶贫路径.构建助力脱贫攻坚的长效机制,需要高校在建立
  本文以2006年中国地区的INTEX-B排放清单为基础,采用CMAQ模式污染源同化方法,反演更新了2013年1月重霾污染过程华北地区的SO2和NOx排放源;应用WRF-CMAQ模式以及2006年INTE
会议
  于2014年10月7~19日在武汉城区用离子色谱法分析了PM2.5中水溶性离子成分.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间PM2.5日均值为113± 59μg/m3,水溶性离子总量为52.7μg/m3,占PM25的比例
会议
从蛮荒的初民到现代社会,人类历史没有哪一种艺术能像雕塑那样生动、强烈地表达人的沉思。尤其是当代中国雕塑家们,正在努力让雕塑不仅在物理上站起来,更在人性精神中站起来
  本文于2015年8月15日~9月11日对唐山PM2.5样品进行采集,采用WRF-CAMx模型对京津冀地区PM2.5与SIA组分传输规律进行了研究,结合观测数据和MICAPS气象数据对PM2.5质量浓度及
会议
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要坚持五育并举、回归生活.结合化学学科特点,设计了居家化学小实验“四趣”教学策略:通过情境激趣、问题诱趣、实验导趣和反思评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