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均匀来流对新型高超弯曲激波二维进气道影响研究

来源 :中国力学大会2011暨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001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一种采用新型压升规律的曲面压缩面所设计的高超弯曲激波二维进气道,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6种不同长度平板发展而来的非均匀流对其性能参数的影响,并和两种常规二维进气道吞非均匀来流的能力进行了比较。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采用新型压升规律的高超弯曲激波二维进气道性能受来流气流不均匀性的影响较小,并对非均匀来流具有一定的校正作用。
其他文献
由于影响短期气候变化的因子很多,加上它们之间的非线性作用,物理过程非常复杂,人们对短期气候变化的物理机制尚不很清楚。在预报效果都不太稳定的众多因子中,不同年份不同因子起的作用不同,起主导作用的因子也不相同,在物理机制尚不清楚的情况下,还难以抓住当年起决定性的因子的预报意见。为了克服预报员的主观性,做到客观定量,并提高预报效果,短期气候预测的最后综合集成、决策要遵循科学依据使用客观方法来进行就显得十
本文利用2008 年NCEP/NCAR 日平均的2.5°×2.5°逐日再分析资料,包括高度场、风场(u,v)和海平面气压场,NOAA OLR(Outgoing Long wave Radiation)资料,以及国家气象局整编的2008 年全国720 个站逐日降水资料,引进彭加毅、孙照渤所定义的西太副高西伸指数,采用Butterworth 函数带通滤波、小波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对2008 年汛期西
本文利用MM5V3 区域气候模式单向嵌套ECHAM5 全球环流模式,对中国地区1978-2000 年及IPCC A1B 情景下2038-2070 年气候分别进行了水平分辨率为50km 的模拟试验。检验了模式对当代极端气候的模拟能力,并分析了6 个极端温度指数和6 个极端降水指数的未来变化特征。模式检验结果表明:MM5V3 模式对中国地区当代日最高、最低温度及强降水日数(大雨和暴雨)的空间分布和概率
大气环流模式空间分辨率一般为上百公里,虽然对于大尺度的模拟与预测效果不错,但是却很难对分辨率高的局地 或区域气候进行预测。本文通过传统的回归统计降尺度方法建立大尺度信息与华北1 月份温度之间的统计关系来弥补大 气环流模式的不足。首先对大尺度信息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其时空变化的主要信息,截取前30 个主成分,用于下一步 的逐步线形回归,鉴于选取的资料时间段较短,采用交叉检验的Pc 得分来评价所建模型的
本文结合60 周期、黄金律、一个极有趣的分数,初探提取气候交错的潜在周期的方法和思路。
本文利用1951-2005 年 NCEP/NCAR 一日四次的U,V 风场、高度场再分析资料(00 时、06 时、14 时、 18 时),水平分辨率为2.5°×2.5°,垂直层次为17 层,每年取5 月1 日00 时至7 月31 日18 时。通过统计得出每年西南低涡移出源地后发展的次数以及55 年来西南低涡生成和发展的年际变化。统计结果表明 55 年间,西南低涡在源地的生成表现出明显的年际规律,总
月动力延伸预报是利用中期数值模式延伸预报到一个月,动力延伸预报的技术和方法不仅依赖于数值模式,而且模式初值和边值的不确定性,还会影响延伸预报的可预报性。故目前延伸预报的水平远远低于中期数值预报的水平。论文利用全球谱模式T106L19,研究了制作动力延伸预报的关键技术,包括集合预报技术、下边界处理技术和集合预报信息提取技术。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月动力延伸预报系统,并作了四年的预报检验。首先,为了克服初值
利用美国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实验室(GFDL)研制发展的一个具有较高分辨率的模块化全球海洋环流模式(MOM2),在1945~1993 年COADS 逐月平均资料的强迫下,对太平洋海表面温度异常(SSTA)准 20 年模态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全球海洋环流模式MOM2 较好地模拟出1945~ 1993 年间太平洋SSTA 准20 年模态的时空演变,其过程与GISST 观测资料中S
本文对燃烧器内的气粒两相旋射流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模型采用颗粒所见流场速度的滤波密度函数(Filtered Density Function ,FDF )输运方程与大涡模拟(Large Eddy Simulation ,LES )相结合,提出了求解气粒两相流动的LES/FDF模型。模拟得到了颗粒在流场中的空间分布、颗粒平均速度以及脉动速度等数据,并与实验测量结果进行对比,研究表明:LES/FDF模
以压缩面升压规律可控的轴对称基准流场设计方法为基础,采用特殊的中心体构型,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轴对称基准流场,该基准流场中的反射激波强度降低,压缩效率明显提高。选取该新型基准流场,设计了带楔形前体的矩形转圆形内收缩进气道构型,对其进行了数值研究。结果表明,该进气道设计点和接力点肩点附近激波、附面层相互作用减弱,流场结构较优,进气道起动马赫数较低,总体性能优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