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广西文场的几点思考

来源 :2013中国-东盟文化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ng_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西文场是一种清唱剧类型的曲艺形式,简称文场,又名"文玩子"和"文唱",是广西的代表性曲种.2008年6月,广西文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几年来,笔者对各地的数十支文场演出队和演唱文场的盲艺人进行了专题调研并进行了思考,从调研的情况来看,文场的现状不容乐观,以演唱文场为主的队伍日渐减少,流播范围越来越窄、无固定演唱场所,演唱曲目越来越少、演唱队伍老化,后继乏人,缺乏创新力等现象可谓令人堪忧.可以说,修复重构文场的良好文化生态环境,寻找文场更好的传播途径,创新保护发展文场的手段,形成互动相生的文化生态链已迫在眉睫,只有各界一同形成保护广西文场的良性互动态势,才能更好的有效地保护发展广西文场.
其他文献
回顾与总结东盟主要国家非遗保护的实践与经验,探讨广西与东盟在非遗保护领域的合作前景,提出:通过组织平台建设、科研学术互动、博物馆宣传展示和项目交流等方式,借助国际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和意识增强,形成人类共同价值取向,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为标志,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全球化进程,也促进了中国-
从文化生态学角度看,民族艺术的产生、变迁与一定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文化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民族艺术的文化生态不仅包括本民族自身的文化传统,"还包括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碰撞
壮族铜鼓文化是"铜鼓文化圈"的一部分,是稻作文化的组成部分和反映.可能是由于在历史早期,宗教事务往往为部族首领掌握,铜鼓具有权力重器的性质和功能.中原地区以鼎为尊,南方
彩调是广西的一个地方剧种,具有几百年的历史,是一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新中国成立后广西彩调保护采取了三方面措施,并获得相关成果.一是剧目发掘与保护;二是技艺承继与流
本文以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办学为例,简述利用高等教育办学资源,在培养新时期高素质复合型劳动者的同时,促进民族传统文化回归,保护和传承民族艺术,探索一条联合国非物质
京族哈节在近十年来发生了重大变迁.随着现代化进程,京族的社会、经济、文化、传统习俗等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现代教育制度又将传统文化传承分割断层.京族的传统文化由于受全
京族独弦琴是京族文化的代表,具有声音易逝、强调演奏者个体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由于独弦琴艺术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的发展状态,在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的今
  本文论述了关于京剧是否需要刻画人物的话题的讨论。介绍了老派艺术家对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与新式导演对刻画人物的做法。
西部地区民间音乐文化与旅游文化产业双重可持续性发展具有各种动因,其合力推动民间音乐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动因与合力都具有正负两面性特征,动因合力的作用,既可造成劣性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