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地区空中水资源分布及水汽输送特征

来源 :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y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NCEP/NCAR全球1948~2003年共56年月平均再分析网格点(2.5°×2.5°)资料,计算并分析了川渝地区(100~110°E,25~35°N)空中水资源的逐年变化特征、时空分布、水汽输送特征、水汽收支状况以及大气可降水能力.结果表明:近56年来,川渝地区整层水汽含量总体是略呈下降趋势,但夏冬两季水汽呈上升态势;区域内水汽含量的水平分布表现为以四川盆地东南部至重庆涪陵为湿中心,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的趋势;水汽输送以西南和东南方向为主;全年水汽收支呈现净输入的状态;秋、夏、春三季皆有较大的可降水量,空中潜在水资源丰富.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中国740站气候平均逐候降雨量对中国的主雨季进行定义,并对雨季(包括主雨季,春雨和秋雨)的气候学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全国主雨季最早爆发于华南中部,最晚结束于华西地区.主雨季能持续4到14候不等,雨量占年总降水的30%~60%.主雨季在中国东部为季风雨季,自南向北推进;在西部受西风带影响,北方略早于南方,且局地性强.中国雨季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阶段性特征.中国气候的夏季降水时间序列主要反映了
本文对2005年11月22日-12月2日南通市及邻近地区出现的大范围、长时间连续空气污染过程的天气形势和主要气象要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型稳定性高压伴随而来的稳定层结和小风速,导致大气污染物难于扩散,是这次空气污染过程的主要原因;弱冷空气无法改变大气稳定层结,难于结束空气污染状态;随着强冷空气到来,大气环流形势改变,空气质量改善.
本文为了评估仪器误差对无线电掩星探测精度的影响,利用EGOPS软件仿真研究GNSS掩星反演大气廓线对仪器误差的敏感性.分析了反演温度对多普勒偏差、多普勒频移、时钟不稳定性/单差分误差、接收机噪声和局地多路径等误差的敏感性,并且对GNSS掩星接收机的总体温度误差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对于高质量的无线电掩星反演,仪器误差源中最重要的是多普勒偏差、时钟不稳定性/单差分误差、接收机热噪声误差.
本文利用2003年7月8日的东北冷涡中对流云带的飞机穿云观测资料,结合雷达、卫星云图及天气图等资料,详细分析了对流云带的宏观特征、微物理结构,并对降水形成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此次东北冷涡对流云系具有明显的带状水平回波结构,中等强度,垂直尺度小(小于6km),云过冷液态水含量丰富,最大可达3.3 gm-3,云的上部过冷水含量也达到2.0 gm-3.对流云带的上部存在冰粒子高浓度区,最大值为1062L
本文利用峨眉山1951~2005年逐月气温和降水观测资料,计算出地表蒸发量及水资源量.分析了峨眉山近55年来降水量、蒸发量及水资源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趋势,并利用墨西哥帽子小波变换分析了水资源的时间一频率的多层次时间尺度变化特征,揭示了在不同时间尺度下峨眉山水资源序列变化的周期和突变点,并根据主周期对未来降水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
本文移植了威斯康星大学MODIS遥感大气、云特性的源程序和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的图像显示、处理源程序,对DVBS下发的M0DIS资料及时进行处理,每天至少两次对内蒙古上空的大气水汽、云特性进行自动监测.监测结果以图片形式发布到网上,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并对空中水资源进行有效监测.
本文以长江三峡库区为例,提出了海量空间数据存储与网络发布的解决方案.首先采用ArcSDE for SQL Server技术管理多元空间数据,实现空间数据的多用户及版本化管理,提高数据存取质量和效率;然后使用ArcIMS技术来提取并发布存储在关系数据库系统中的多元空间数据,并实现远程数据的调用及与本地数据的集成,实现数据的网络共享及相关分析.
本文在对广东省2004年3月31日到4月1日的冷锋降水天气过程正确模拟的基础上,通过向云中引入人工冰晶研究了催化效应,结果表明:催化使地面雨量在催化后30 min开始增加,80 min时达到峰值,120 min时减小到最小值,催化效果可以延长到催化后10个小时,随着自然云的消散而结束.在云体发展早期冷云降水过程还没有启动之前引入人工冰晶的催化效果优于云体发展接近成熟时的催化效果,而只由催化剂量的不
本文为规范全市各作业单位火箭人工增雨效果评估工作,结合本地天气气候特点,直接应用国内外人工增雨效果检验研究成果,对层状云和对流云实施科学增雨作业,利用现有的加密站雨量资料,采用两种绝对增雨率来估算增雨量.应用VISUAL BASIC6.0、Delphi语言,以人机交互式的信息收集、统计、查询等形式,成为市、县级人影业务工作平台之一,实现业务化.界面友好,操作简单,方便快捷.
本文利用河北省秦皇岛市单站地基GPS观测数据,对2006年5月21日在该站上风方实施的两次火箭人工增雨个例进行了观测研究,发现单站地基GPS上空层状云在影响过程开始后2到3小时左右,都出现了大气中可降水量PWV下降、逐时雨量增加、云水转化效率提高的现象,在天气系统前期,PWV得到较快恢复和补偿,人工增雨效果较后期明显.